網友“上海赤松里”在微博上貼出文章《再次消失的御界橋》:百年老石橋——御界橋曾經過一次原樣移位保護后,被成功保留在咸塘岸邊,而今照片中的石板橋面已經不知所終,獨獨留下幾塊橋梁結構。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實地走訪老御界橋遺址,一名工地安保人員稱,他看見過御界橋,就在工地后面的景觀道上,但工地開工后不久,橋就憑空消失。浦東文物保護管理所(“浦東文保所”)相關負責人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御界橋大概在2008年成為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但對于古橋不翼而飛,他們并不知情。
5月27日,網友“上海赤松里”在微博上貼出文章《再次消失的御界橋》:百年老石橋——御界橋曾經過一次原樣移位保護后,被成功保留在咸塘岸邊,而今照片中的石板橋面已經不知所終,獨獨留下幾塊橋梁結構。
然而沒想到的是,上海440歲古橋的保護方案正待落實,古橋卻不翼而飛了。
資料顯示,御界橋現有兩處,老御界橋建于明萬歷乙亥年(1575年),地處滬南路近咸塘的景觀道上,長不過10米,過去連接御橋村兩岸。新橋于1995年建造,是開發(fā)開放浦東的熱潮中所建設的鋼筋混凝土三跨橋,全長48米,自西向東與御橋路連接。但現在卻變得面目全非了,早在2009年就已經達成一致的意見,要求保留文物,但是現在卻憑空消息,真是令人覺得匪夷所思啊。
上海440歲古橋御界橋名字由來
御界橋鎮(zhèn),俗稱御界橋,鎮(zhèn)因橋得名,位于北蔡鎮(zhèn)南約3公里處。御界橋因為悠久歷史,早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浦東古鎮(zhèn)之一。
跨越小腰涇的御界橋,位于鎮(zhèn)中心小腰涇和咸塘的交匯處,是一座古石橋。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建成。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
御界橋,因有“御”字冠者,故對其命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不少臆說和傳奇故事。
上海440歲古橋消失網友關注:
路轉溪橋忽見你: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物,自己的文化,應該知道好好保護,應該…每個人都本應該,具備這種意識,這種眼光的。
此刻青檸:呵呵,記得前幾年,我家那邊的古跡還好好的,結果旅游開發(fā)商一來,所有老房子都被拆了,重新建了新的,“名勝古跡”至此淪為“旅游景點”。
寡人的王妃何在:屢見不鮮,當歷史文明VS城市發(fā)展時?偙怀鞘邪l(fā)展所K.O.。何止歷史文明,還有生活環(huán)境也總被K.O.!資料顯示,御界橋現有兩處,老御界橋建于明萬歷乙亥年(1575年),地處滬南路近咸塘的景觀道上,長不過10米,過去連接御橋村兩岸。新橋于1995年建造,是開發(fā)開放浦東的熱潮中所建設的鋼筋混凝土三跨橋,全長48米,自西向東與御橋路連接。
洪先生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御橋村人,后因村子動遷,搬進了御橋旁邊的公寓。據他回憶,多年前的御橋村是一整片白墻灰瓦、錯落有致的江南民居的樣子。村落中心有兩條河浜交匯,名為“咸塘”與“小腰涇”。御界橋跨過咸塘與小腰涇交匯處,連接河道兩邊的村落,是村民往來集市的必經之路。
“乾隆皇帝走過的,有6塊石板,沒有護欄的。”居民葉女士站在咸塘東側的雜草高地上,一邊鋤地翻土,一邊說,“以前位置就在現在的新橋這里,本來有個御橋老街的,就在老街這里,F在面目全非了,動遷好了都不認識了,老樣子都沒有了,都是新面貌啦。”
6月5日,浦東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御界橋大概在2008年成為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
2009年,針對御界橋的去留問題,浦東文保所和北蔡鎮(zhèn)政府及開發(fā)商等相關單位曾多次協調,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保留古橋。
當時,浦東文保所給出了保護御界橋的建議:原址保留或將古橋整體北移進開發(fā)商所建小區(qū),成為小區(qū)綠化景觀的一部分。而后,由于御界橋本身所處河道需要擴建,原址保留有一定困難,便只留下將古橋遷移進小區(qū)綠地的方案。
古橋為何遲遲未掛牌保護?
浦東文保所表示,待御界橋真正落地后,他們便會向主管部門申報御界橋為“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只不過,眼下開發(fā)商所建小區(qū)還未完工,古橋也一直未遷移進小區(qū)。近期古橋不翼而飛,浦東文保所稱并不知情,已經派工作人員前去了解情況。
據北蔡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徐東介紹,御界橋所在地塊多年前已批租給陸家嘴公司,詳規(guī)由該公司項目部實施,已有計劃實施保護。同日,陸家嘴公司工作人員回應稱,該地塊在2012年左右移交給上海地杰置業(yè)有限公司繼續(xù)開發(fā)。
工地安保:開工不久,橋就消失了
6月5日,澎湃新聞記者多方打聽,來到了照片中御界橋遺址處。
石橋原樣移位后,現只剩下幾條標志著位置的橋梁,自南向北坐落于咸塘岸邊,與景觀道融于一體。滬南路御橋花園二期施工工地的北側有一條向東道路,是現今唯一一條與景觀道交會的道路,也是到達老石橋唯一的方式。御界橋如今只留下南北兩頭橋梁橋柱,外壁上用紅漆標注著橋部位的名稱,疑為當時原橋移動保護留下的痕跡。北側橋石枕內壁上刻著一行字:“水漾魚鱗不必褰裳”。
澎湃新聞記者隨后走訪御橋村民動遷后居住的小區(qū)。御橋村村民萬阿姨稱,2015年御界橋橋面已經斷裂:“橋被他們造房子的弄斷掉了,今年具體幾月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斷掉了,你去紅綠燈那邊造房子的(工地)里面看看。”
隨后,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位于該地塊中咸塘東面的萬科海上傳奇樓盤管理處詢問,工作人員表示,海上傳奇一期已全部交付,二期今年即將交付,河對岸將新建三棟高樓住宅,但他也從沒有收到過有古橋要移到小區(qū)中的消息。
工地上,一名工地安保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看見過御界橋,就在工地后面的景觀道上,但工地開工后不久,橋就憑空消失,“我們去年八九月份在這里建工地的,那個時候我看見那個橋還在,今年就沒有了,說不上幾月份沒有的。”
該地塊施工單位——上海萬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立新在電話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未聽說過這片地塊有座古橋。當問及是否得知有座古橋存在,他連連稱“不知道”,并表示:“如果我們工地有人拆橋,我肯定會知道的。”同濟大學副校長、聯合國環(huán)境署—同濟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院長伍江認為,如果按照現在所知道的信息——御界橋確實是明朝萬歷年建造,那么必然是某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一般來說,如果得知該遺址是清代,甚至是晚清時期的建筑至少都會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現今如果御界橋被列為“三普點”的話,那么應該是曾經重新造過。
“御界橋被列為三普點,就意味著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價值。從法律上來講,也不應該被拆的,只是現在法律還不健全,好多地方都在偷偷地拆這樣的三普點。”伍江說。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先,既然已經知道是“三普點”,文物保護部門應該立刻前來制止拆遷。其次,開發(fā)商要負起不翼而飛的責任。
“這個事情要好好了解,究竟橋去了哪里?是被保護下來了嗎?如果真是不翼而飛,那么就是違法,違法就要懲罰。雖然現在懲罰力度有限,但好歹是懲罰。”伍江隨后提及了前不久外灘老建筑被刷墻一事,稱只罰50萬元太少了,“目前法律中的懲罰措施太弱了,更別說有時候根本罰不到,有些人根本就不怕。”
伍江認為,現今留存在城市中、能夠記住城市歷史的文物太少了,“為什么現在上海政府部門都在努力,通過文物保護單位來找到幾千個三普點,公布第五批名單?都是想盡快地搶救一批呀!”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xiāng),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fā)展于隋,興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古代中國橋梁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chuàng)舉,充分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紹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是一本漂在水上的書,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xiāng)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xiāng)。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tǒng)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占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qū)之一,自適應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橋、木拱橋,到適應于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fā)展到石梁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準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fā)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
紹興有古木橋(包括木梁橋、木拱橋)10座,石梁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梁橋---纖道橋國內僅有的連續(xù)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國內首次發(fā)現的準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huán)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xiāng)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1.水門:水門在《越絕書》中就有記載。當時越王句踐建造的大越城就有4座水門。水門下行船,上行人。水門是跨水的城門,水門也可以看作城上的廊橋。清代紹興城有水門6座,即都泗門、東郭門、南堰門、水偏門、西郭門、昌安門。諸暨、上虞縣城有水門3座。水城門是圓拱型的,水門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拱橋!端涀ⅰ分杏涊d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實地走訪老御界橋遺址,一名工地安保人員稱,他看見過御界橋,就在工地后面的景觀道上,但工地開工后不久,橋就憑空消失。浦東文物保護管理所(“浦東文保所”)相關負責人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御界橋大概在2008年成為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但對于古橋不翼而飛,他們并不知情。
5月27日,網友“上海赤松里”在微博上貼出文章《再次消失的御界橋》:百年老石橋——御界橋曾經過一次原樣移位保護后,被成功保留在咸塘岸邊,而今照片中的石板橋面已經不知所終,獨獨留下幾塊橋梁結構。
然而沒想到的是,上海440歲古橋的保護方案正待落實,古橋卻不翼而飛了。
資料顯示,御界橋現有兩處,老御界橋建于明萬歷乙亥年(1575年),地處滬南路近咸塘的景觀道上,長不過10米,過去連接御橋村兩岸。新橋于1995年建造,是開發(fā)開放浦東的熱潮中所建設的鋼筋混凝土三跨橋,全長48米,自西向東與御橋路連接。但現在卻變得面目全非了,早在2009年就已經達成一致的意見,要求保留文物,但是現在卻憑空消息,真是令人覺得匪夷所思啊。
上海440歲古橋御界橋名字由來
御界橋鎮(zhèn),俗稱御界橋,鎮(zhèn)因橋得名,位于北蔡鎮(zhèn)南約3公里處。御界橋因為悠久歷史,早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浦東古鎮(zhèn)之一。
跨越小腰涇的御界橋,位于鎮(zhèn)中心小腰涇和咸塘的交匯處,是一座古石橋。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建成。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
御界橋,因有“御”字冠者,故對其命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不少臆說和傳奇故事。
上海440歲古橋消失網友關注:
路轉溪橋忽見你: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物,自己的文化,應該知道好好保護,應該…每個人都本應該,具備這種意識,這種眼光的。
此刻青檸:呵呵,記得前幾年,我家那邊的古跡還好好的,結果旅游開發(fā)商一來,所有老房子都被拆了,重新建了新的,“名勝古跡”至此淪為“旅游景點”。
寡人的王妃何在:屢見不鮮,當歷史文明VS城市發(fā)展時?偙怀鞘邪l(fā)展所K.O.。何止歷史文明,還有生活環(huán)境也總被K.O.!資料顯示,御界橋現有兩處,老御界橋建于明萬歷乙亥年(1575年),地處滬南路近咸塘的景觀道上,長不過10米,過去連接御橋村兩岸。新橋于1995年建造,是開發(fā)開放浦東的熱潮中所建設的鋼筋混凝土三跨橋,全長48米,自西向東與御橋路連接。
洪先生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御橋村人,后因村子動遷,搬進了御橋旁邊的公寓。據他回憶,多年前的御橋村是一整片白墻灰瓦、錯落有致的江南民居的樣子。村落中心有兩條河浜交匯,名為“咸塘”與“小腰涇”。御界橋跨過咸塘與小腰涇交匯處,連接河道兩邊的村落,是村民往來集市的必經之路。
“乾隆皇帝走過的,有6塊石板,沒有護欄的。”居民葉女士站在咸塘東側的雜草高地上,一邊鋤地翻土,一邊說,“以前位置就在現在的新橋這里,本來有個御橋老街的,就在老街這里,F在面目全非了,動遷好了都不認識了,老樣子都沒有了,都是新面貌啦。”
6月5日,浦東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御界橋大概在2008年成為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
2009年,針對御界橋的去留問題,浦東文保所和北蔡鎮(zhèn)政府及開發(fā)商等相關單位曾多次協調,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保留古橋。
當時,浦東文保所給出了保護御界橋的建議:原址保留或將古橋整體北移進開發(fā)商所建小區(qū),成為小區(qū)綠化景觀的一部分。而后,由于御界橋本身所處河道需要擴建,原址保留有一定困難,便只留下將古橋遷移進小區(qū)綠地的方案。
古橋為何遲遲未掛牌保護?
浦東文保所表示,待御界橋真正落地后,他們便會向主管部門申報御界橋為“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只不過,眼下開發(fā)商所建小區(qū)還未完工,古橋也一直未遷移進小區(qū)。近期古橋不翼而飛,浦東文保所稱并不知情,已經派工作人員前去了解情況。
據北蔡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徐東介紹,御界橋所在地塊多年前已批租給陸家嘴公司,詳規(guī)由該公司項目部實施,已有計劃實施保護。同日,陸家嘴公司工作人員回應稱,該地塊在2012年左右移交給上海地杰置業(yè)有限公司繼續(xù)開發(fā)。
工地安保:開工不久,橋就消失了
6月5日,澎湃新聞記者多方打聽,來到了照片中御界橋遺址處。
石橋原樣移位后,現只剩下幾條標志著位置的橋梁,自南向北坐落于咸塘岸邊,與景觀道融于一體。滬南路御橋花園二期施工工地的北側有一條向東道路,是現今唯一一條與景觀道交會的道路,也是到達老石橋唯一的方式。御界橋如今只留下南北兩頭橋梁橋柱,外壁上用紅漆標注著橋部位的名稱,疑為當時原橋移動保護留下的痕跡。北側橋石枕內壁上刻著一行字:“水漾魚鱗不必褰裳”。
澎湃新聞記者隨后走訪御橋村民動遷后居住的小區(qū)。御橋村村民萬阿姨稱,2015年御界橋橋面已經斷裂:“橋被他們造房子的弄斷掉了,今年具體幾月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斷掉了,你去紅綠燈那邊造房子的(工地)里面看看。”
隨后,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位于該地塊中咸塘東面的萬科海上傳奇樓盤管理處詢問,工作人員表示,海上傳奇一期已全部交付,二期今年即將交付,河對岸將新建三棟高樓住宅,但他也從沒有收到過有古橋要移到小區(qū)中的消息。
工地上,一名工地安保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看見過御界橋,就在工地后面的景觀道上,但工地開工后不久,橋就憑空消失,“我們去年八九月份在這里建工地的,那個時候我看見那個橋還在,今年就沒有了,說不上幾月份沒有的。”
該地塊施工單位——上海萬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立新在電話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未聽說過這片地塊有座古橋。當問及是否得知有座古橋存在,他連連稱“不知道”,并表示:“如果我們工地有人拆橋,我肯定會知道的。”同濟大學副校長、聯合國環(huán)境署—同濟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院長伍江認為,如果按照現在所知道的信息——御界橋確實是明朝萬歷年建造,那么必然是某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一般來說,如果得知該遺址是清代,甚至是晚清時期的建筑至少都會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現今如果御界橋被列為“三普點”的話,那么應該是曾經重新造過。
“御界橋被列為三普點,就意味著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價值。從法律上來講,也不應該被拆的,只是現在法律還不健全,好多地方都在偷偷地拆這樣的三普點。”伍江說。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首先,既然已經知道是“三普點”,文物保護部門應該立刻前來制止拆遷。其次,開發(fā)商要負起不翼而飛的責任。
“這個事情要好好了解,究竟橋去了哪里?是被保護下來了嗎?如果真是不翼而飛,那么就是違法,違法就要懲罰。雖然現在懲罰力度有限,但好歹是懲罰。”伍江隨后提及了前不久外灘老建筑被刷墻一事,稱只罰50萬元太少了,“目前法律中的懲罰措施太弱了,更別說有時候根本罰不到,有些人根本就不怕。”
伍江認為,現今留存在城市中、能夠記住城市歷史的文物太少了,“為什么現在上海政府部門都在努力,通過文物保護單位來找到幾千個三普點,公布第五批名單?都是想盡快地搶救一批呀!”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xiāng),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fā)展于隋,興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古代中國橋梁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chuàng)舉,充分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紹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是一本漂在水上的書,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xiāng)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xiāng)。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tǒng)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占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qū)之一,自適應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橋、木拱橋,到適應于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fā)展到石梁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準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fā)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
紹興有古木橋(包括木梁橋、木拱橋)10座,石梁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梁橋---纖道橋國內僅有的連續(xù)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國內首次發(fā)現的準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huán)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xiāng)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1.水門:水門在《越絕書》中就有記載。當時越王句踐建造的大越城就有4座水門。水門下行船,上行人。水門是跨水的城門,水門也可以看作城上的廊橋。清代紹興城有水門6座,即都泗門、東郭門、南堰門、水偏門、西郭門、昌安門。諸暨、上虞縣城有水門3座。水城門是圓拱型的,水門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拱橋!端涀ⅰ分杏涊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