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四季詩曰
中國人相信命理,但是求教于風水命理專家,又怕“遇人不淑”。拜師自學,更往往礙于事務繁忙,而未能抽空。故此自古至今,中國民間均流傳不少自我算命方法,好讓一般平民百姓,皆能從中了解自己的命運。
下文的“黃帝詩”,以一個人的農(nóng)歷出生季節(jié)和時辰作為占算的工具,乃《通勝》內簡單的算命方法,不妨以此預測一下自己的一生運程。
算命步驟:
1:找出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以農(nóng)歷計算)
正,二,三月————春節(jié)
四,五,六月————夏季
七,八,九月————秋季
十,十一。十二月——冬季
2:找出你的出生時辰:
3:從下表中查出自己生在黃帝的哪一個部位。
四季圖
每個季節(jié)一張黃帝圖,在圖上標了每個屬相的位置。
先查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然后查該季節(jié)圖自己屬相所在位置,即得結果。
春季
黃帝頭:子
黃帝肩:卯、酉
黃帝腹:丑、亥
黃帝手:已、未
黃帝腰下跟:午
黃帝膝:辰、戊
黃帝足:申、寅
夏季
黃帝頭:午
黃帝肩:卯、酉
黃帝腹:未、亥
黃帝手:已、丑
黃帝腰下跟:子
黃帝膝:辰、戊
黃帝足:申、寅
秋季:
黃帝頭:亥
黃帝肩:子、午
黃帝腹:未、卯
黃帝手:已、丑
黃帝腰下跟:申
黃帝膝:寅、酉
黃帝足:戊、辰
冬季
黃帝頭:已
黃帝肩:酉、卯
黃帝腹:寅、申
黃帝手:亥、午
黃帝腰下跟:子
黃帝膝:丑、未
黃帝足:戊、辰
4.找出對應的“軒轅黃帝四季詩”
生在黃帝頭,一世永無憂,小人多富貴,衣食自然周。
處世多高位,君子好籌謀,女人平穩(wěn)好,嫁得俊儒流。
生在黃帝手,營謀本錢夠,出外貴人逢,家中百事有。
初年平平穩(wěn),積聚十分有,財帛四方來,老大則到手。
生在黃帝肩,一生富萬千,中年財帛有,兒孫瓜膝綿。
衣祿隨時好,晚景有莊田,兄弟多得力,前苦后頭甜。
生在黃帝腹,衣食自然足,文武兩邊隨,笙歌連舞曲。
中年衣食貴,晚年多享福,快活盡榮華,添壽更加福。
黃帝腰下跟,父母當奇珍,中年衣食好,老大得黃金。
門風多改換,此是貴人身,子孫必新耀,文明多進步。
生在黃帝膝,作事無利益,初年勞碌多,也不缺衣食。
日日路上行,未免腳拂拂,晚景享榮華,中年辛苦極。
生在黃帝足,修行免勞碌,一世也平安,不宜居祖屋。
女人嫁兩夫,男人妻兩續(xù),踏破荒山嶺,離祖方成福。
算得生在“皇帝頭”者,乃為衣食無憂之格,女性能嫁得學識之士,男性則可擔任顧問或其他策略性工作。
算得生在“皇帝手”者,不論男女,均大利出門做生意,時機得宜,財源自然滾滾而來。
算得生在“皇帝肩”者,為先苦后甜格,晚年生活無憂,子孫昌盛。
算得生在“皇帝腹”者,屬老來陽谷信息港 ytdoushan.com報道記者多福格,乃長壽多福之命。
算得生在“皇帝腰”者,乃有福有祿格,自小得父母護蔭,一世好運。
算得生在“皇帝足”者,則為桃花格,命中具異性緣。
此種民間的算命方法,由于只將人分為七大類,其準確性自然遠低于利用四柱八字作預測。所以請大家抱著輕松心態(tài)
一試則無妨,切莫迷信。測試說明:首先我們要耐心看完上面的動態(tài)文字,之后就會出現(xiàn)一個頁面,需要你選擇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其中有“春夏秋冬”四個選項,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出生在春天,那么就點擊“春”,如果你出生在夏天,那么就點擊“夏”,以此類推,之后會出現(xiàn)一個皇帝像,皇帝身上配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你出生在什么時辰,就選擇什么樣的十二地支,如果你不知道十二地支配對的時間,那么可以看下方的十二時辰對照表,比如你是早上7:30出生的人,那么選擇“辰”時,你可以在皇帝的身上點擊“辰”就可以了;最后將會出現(xiàn)一首詩,告訴你一生的命運。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yōu)?ldquo;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yè)績。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一、三皇
1、《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2、《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度纸(jīng)》: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nóng)、黃帝)
3、《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二、五帝
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
1、《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2、《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3、《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三、參考文獻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人皇軒轅;
五帝:金帝顓頊、木帝帝嚳、水帝堯、火帝舜、土帝大禹。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nóng)(農(nóng)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后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追尊他們?yōu)?ldquo;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yè)績。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nóng)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chuàng)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chuàng)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lián)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燧人氏: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簡稱燧人,尊稱“燧皇”或“遂皇”。據(jù)傳,名允婼,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鉆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fā)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華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渡袝髠鳌吩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羲皇,神農(nóng)為農(nóng)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伏羲是古代傳說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y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占卜八卦,創(chuàng)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wǎng),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神農(nóng)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漢族民間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以及人類茶葉的發(fā)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yī)療與農(nóng)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nóng)大帝”等,為掌管醫(yī)藥及農(nóng)業(yè)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nóng)業(yè)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y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1],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秶Z·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后主政!读凶·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于東海。后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并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帝嚳(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山海經(jīng)》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zhàn)國后,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堯,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qū))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的先河。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被后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傳說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諸城。受堯的“禪讓”為有虞氏首領。尊號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戰(zhàn)國簡牘“清華簡”《保訓》中提到虞舜傳承“中道”:“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即得中”。《史記·五帝本紀》講“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問易》考證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來自《易經(jīng)》的德道淵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稱為易學發(fā)展史上五圣之一,現(xiàn)今世界舜帝后裔達3億多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含陳、姚、虞、胡、袁、田、王、陸、夏、車十姓),其中陳胡公的分出姓氏陳姓全球人口達到九千多萬人,胡姓全球人口達到兩千多萬人。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文化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chuàng)醫(y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nóng)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jié)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yǎng)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數(shù)學:隸首作數(shù),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zhèn)惾」戎褚宰骱嵐,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br />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yǎng)蠶以絲制衣服。
醫(y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jīng)》。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于陜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fā)明,古人也歸功于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fā)明。
物質黃帝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有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nóng)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fā)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獸禽,進行放牧等?p織方面,發(fā)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guī)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傳說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fā)明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炎帝已經(jīng)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zhàn)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雙方的戰(zhàn)士斗英勇無畏,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xiàn)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zhàn)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fā)生火并,決戰(zhàn)在坂泉之野進行。經(jīng)過三場惡戰(zhàn),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jù)史書上載;農(nóng)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于姬水(在今天河南新鄭)。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jīng)五十三戰(zhàn),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fā)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fā)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于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jù)轉蓬的道理發(fā)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fā)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jīng),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fā)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jīng)》。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jīng)。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yǎng)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jù)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記載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qū)找來準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后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于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fā)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后將車改制為戰(zhàn)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zhàn),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游牧民族殺伐好戰(zhàn)的習性,力主養(yǎng)性愛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zhàn)伐,只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后,便娶了賢德能干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nóng)桑,嫘祖不幸死于途中。于是嫘祖便被后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宗教中的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為后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墒侵翍(zhàn)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lián)增纂,終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jù)稱,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于陂泉,誅蚩尤于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shù)、音樂等皆相繼發(fā)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游》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zhàn)且學仙,……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歷戰(zhàn)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后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xù)進行增飾。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云:“黃老玄圣,深識獨見,開秘文于名山,受仙經(jīng)于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同書《辯問》篇夸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謂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則周孔是也。
中國人相信命理,但是求教于風水命理專家,又怕“遇人不淑”。拜師自學,更往往礙于事務繁忙,而未能抽空。故此自古至今,中國民間均流傳不少自我算命方法,好讓一般平民百姓,皆能從中了解自己的命運。
下文的“黃帝詩”,以一個人的農(nóng)歷出生季節(jié)和時辰作為占算的工具,乃《通勝》內簡單的算命方法,不妨以此預測一下自己的一生運程。
算命步驟:
1:找出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以農(nóng)歷計算)
正,二,三月————春節(jié)
四,五,六月————夏季
七,八,九月————秋季
十,十一。十二月——冬季
2:找出你的出生時辰:
3:從下表中查出自己生在黃帝的哪一個部位。
四季圖
每個季節(jié)一張黃帝圖,在圖上標了每個屬相的位置。
先查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然后查該季節(jié)圖自己屬相所在位置,即得結果。
春季
黃帝頭:子
黃帝肩:卯、酉
黃帝腹:丑、亥
黃帝手:已、未
黃帝腰下跟:午
黃帝膝:辰、戊
黃帝足:申、寅
夏季
黃帝頭:午
黃帝肩:卯、酉
黃帝腹:未、亥
黃帝手:已、丑
黃帝腰下跟:子
黃帝膝:辰、戊
黃帝足:申、寅
秋季:
黃帝頭:亥
黃帝肩:子、午
黃帝腹:未、卯
黃帝手:已、丑
黃帝腰下跟:申
黃帝膝:寅、酉
黃帝足:戊、辰
冬季
黃帝頭:已
黃帝肩:酉、卯
黃帝腹:寅、申
黃帝手:亥、午
黃帝腰下跟:子
黃帝膝:丑、未
黃帝足:戊、辰
4.找出對應的“軒轅黃帝四季詩”
生在黃帝頭,一世永無憂,小人多富貴,衣食自然周。
處世多高位,君子好籌謀,女人平穩(wěn)好,嫁得俊儒流。
生在黃帝手,營謀本錢夠,出外貴人逢,家中百事有。
初年平平穩(wěn),積聚十分有,財帛四方來,老大則到手。
生在黃帝肩,一生富萬千,中年財帛有,兒孫瓜膝綿。
衣祿隨時好,晚景有莊田,兄弟多得力,前苦后頭甜。
生在黃帝腹,衣食自然足,文武兩邊隨,笙歌連舞曲。
中年衣食貴,晚年多享福,快活盡榮華,添壽更加福。
黃帝腰下跟,父母當奇珍,中年衣食好,老大得黃金。
門風多改換,此是貴人身,子孫必新耀,文明多進步。
生在黃帝膝,作事無利益,初年勞碌多,也不缺衣食。
日日路上行,未免腳拂拂,晚景享榮華,中年辛苦極。
生在黃帝足,修行免勞碌,一世也平安,不宜居祖屋。
女人嫁兩夫,男人妻兩續(xù),踏破荒山嶺,離祖方成福。
算得生在“皇帝頭”者,乃為衣食無憂之格,女性能嫁得學識之士,男性則可擔任顧問或其他策略性工作。
算得生在“皇帝手”者,不論男女,均大利出門做生意,時機得宜,財源自然滾滾而來。
算得生在“皇帝肩”者,為先苦后甜格,晚年生活無憂,子孫昌盛。
算得生在“皇帝腹”者,屬老來陽谷信息港 ytdoushan.com報道記者多福格,乃長壽多福之命。
算得生在“皇帝腰”者,乃有福有祿格,自小得父母護蔭,一世好運。
算得生在“皇帝足”者,則為桃花格,命中具異性緣。
此種民間的算命方法,由于只將人分為七大類,其準確性自然遠低于利用四柱八字作預測。所以請大家抱著輕松心態(tài)
一試則無妨,切莫迷信。測試說明:首先我們要耐心看完上面的動態(tài)文字,之后就會出現(xiàn)一個頁面,需要你選擇自己出生的季節(jié),其中有“春夏秋冬”四個選項,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出生在春天,那么就點擊“春”,如果你出生在夏天,那么就點擊“夏”,以此類推,之后會出現(xiàn)一個皇帝像,皇帝身上配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你出生在什么時辰,就選擇什么樣的十二地支,如果你不知道十二地支配對的時間,那么可以看下方的十二時辰對照表,比如你是早上7:30出生的人,那么選擇“辰”時,你可以在皇帝的身上點擊“辰”就可以了;最后將會出現(xiàn)一首詩,告訴你一生的命運。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yōu)?ldquo;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yè)績。三皇五帝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一、三皇
1、《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2、《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度纸(jīng)》: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nóng)、黃帝)
3、《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二、五帝
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
1、《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2、《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3、《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三、參考文獻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人皇軒轅;
五帝:金帝顓頊、木帝帝嚳、水帝堯、火帝舜、土帝大禹。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nóng)(農(nóng)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后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追尊他們?yōu)?ldquo;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yè)績。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nóng)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chuàng)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chuàng)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lián)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燧人氏: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簡稱燧人,尊稱“燧皇”或“遂皇”。據(jù)傳,名允婼,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鉆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fā)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華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渡袝髠鳌吩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羲皇,神農(nóng)為農(nóng)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伏羲是古代傳說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y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占卜八卦,創(chuàng)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wǎng),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神農(nóng)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漢族民間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以及人類茶葉的發(fā)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yī)療與農(nóng)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nóng)大帝”等,為掌管醫(yī)藥及農(nóng)業(yè)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nóng)業(yè)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y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1],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秶Z·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后主政!读凶·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于東海。后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并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帝嚳(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山海經(jīng)》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zhàn)國后,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堯,姓伊祁,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qū))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的先河。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被后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傳說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諸城。受堯的“禪讓”為有虞氏首領。尊號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戰(zhàn)國簡牘“清華簡”《保訓》中提到虞舜傳承“中道”:“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即得中”。《史記·五帝本紀》講“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問易》考證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來自《易經(jīng)》的德道淵源于舜帝,所以舜被稱為易學發(fā)展史上五圣之一,現(xiàn)今世界舜帝后裔達3億多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含陳、姚、虞、胡、袁、田、王、陸、夏、車十姓),其中陳胡公的分出姓氏陳姓全球人口達到九千多萬人,胡姓全球人口達到兩千多萬人。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文化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chuàng)醫(y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nóng)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jié)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yǎng)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數(shù)學:隸首作數(shù),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zhèn)惾」戎褚宰骱嵐,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br />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yǎng)蠶以絲制衣服。
醫(y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jīng)》。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于陜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fā)明,古人也歸功于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fā)明。
物質黃帝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有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nóng)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fā)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yǎng)蠶,飼養(yǎng)獸禽,進行放牧等?p織方面,發(fā)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guī)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傳說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于黃帝的傳說: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fā)明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炎帝已經(jīng)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zhàn)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雙方的戰(zhàn)士斗英勇無畏,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xiàn)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zhàn)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fā)生火并,決戰(zhàn)在坂泉之野進行。經(jīng)過三場惡戰(zhàn),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jù)史書上載;農(nóng)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于姬水(在今天河南新鄭)。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jīng)五十三戰(zhàn),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fā)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fā)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于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jù)轉蓬的道理發(fā)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fā)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jīng),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fā)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jīng)》。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jīng)。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yǎng)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jù)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記載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qū)找來準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后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于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fā)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后將車改制為戰(zhàn)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zhàn),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游牧民族殺伐好戰(zhàn)的習性,力主養(yǎng)性愛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zhàn)伐,只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后,便娶了賢德能干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nóng)桑,嫘祖不幸死于途中。于是嫘祖便被后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宗教中的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為后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墒侵翍(zhàn)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lián)增纂,終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jù)稱,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于陂泉,誅蚩尤于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shù)、音樂等皆相繼發(fā)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游》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zhàn)且學仙,……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歷戰(zhàn)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后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xù)進行增飾。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云:“黃老玄圣,深識獨見,開秘文于名山,受仙經(jīng)于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同書《辯問》篇夸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謂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則周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