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歇后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盧溝橋,這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上,有281根望柱,柱頭雕有501頭獅子。這些獅子都雕刻于哪個時代?迄今沒有科學研究。為填補空白,豐富這座“石獅藝術博物館”的游覽內容,今年,豐臺區(qū)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預計九月份完成。
501頭石獅雕刻于六個時代
據記載,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1961年,它和相鄰的宛平縣城一起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成800多年來,盧溝橋歷經劫難。清雍正年間洪水曾沖毀部分橋面,1732年重修。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這里成為抗日戰(zhàn)場。1967年,為解決交通不暢問題,橋面被拓寬,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86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盧溝橋石獅也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1967年拓寬時,更換了91根望柱上的石獅。此外,由于交通碰撞、戰(zhàn)爭破壞、自然風化等原因,也會有損毀和修復。”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文保部部長喬亞軍介紹,盧溝橋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和新中國六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1988年9月3日是一個雷雨天,橋上的68號望柱被雷擊中,柱頭上的石獅也被損毀。1997年進行了修復。”
前后跨越800多年,但具體哪些獅子雕刻于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上世紀50年代,以羅哲文為代表的一些泰斗級文保專家曾對盧溝橋現狀進行過調查。當時,根據雕刻風格,結合史料,判斷橋上的石獅多以明清為主,也有少量金元遺存,但沒有留下檔案資料。”喬亞軍說,現在講解詞里說的這些石獅子可能是金元時期或是明清時期的,只是一種粗略判斷,沒有科學研究來支撐。近日,豐臺、石景山、房山、大興四區(qū)老年書畫研究會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內舉辦“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書畫聯展。
為此,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決定啟動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并于去年十月份開始了相關準備工作。
斷代研究為何不測碳14?
“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盧溝橋的獅子》一文,對盧溝橋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做了生動描寫,這也體現了盧溝橋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價值。
“人們知道盧溝橋,更多的是作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地。但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作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 所在地,盧溝橋還有它柔美的一面。”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負責人王華說,盧溝橋石獅是研究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珍貴史料。做好斷代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總結和展示盧溝橋石刻藝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讓盧溝橋文化旅游內容更厚重。
本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開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退休研究員、曾參與上世紀50年代盧溝橋基本狀況調查的專家吳夢麟,石刻藝術研究專家劉衛(wèi)東、范貽光等受邀參加。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
“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tài)。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旅游區(qū)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既有研究成果都將成為斷代依據。
為什么不采用碳14元素檢測等先進技術對石獅進行斷代分析?對此,工作人員解釋,比如1967年那次更換望柱,用的石材有的就是拆城墻時留下的,石材本身歷史久遠,但雕刻手法卻是現代的。所以,碳14元素檢測并不適用于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
3D掃描建石獅數字檔案
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感受 如何上盧溝橋
“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王華介紹。以前關于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游客上橋參觀,因為有護欄隔離,只能看到石獅的三個面,看不到石獅的后背。但石獅后背的發(fā)髻、綬帶、尾部圖案等,都非常有欣賞價值。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后,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相關工作計劃在10月底前完成,屆時,研究成果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此外,工程還將收集盧溝橋故事,如修橋的故事、乾隆賞月的故事、抗戰(zhàn)故事等,融入到石獅的介紹中。“石獅有很多美好寓意,如 事事平安 、 獅子踩繡球——好事在后頭 等,將來游客上橋,不但可以欣賞精美的石刻藝術,了解不同時代的石刻文化,還可以根據故事和寓意的不同,和喜歡的石獅合影,傳遞祝福。”王華表示。作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盧溝橋因柱頭雕有501頭獅子而聞名。然而這些石獅雕刻于哪個時代,迄今并沒有科學記載。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豐臺區(qū)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今年將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社會實踐的第二天,"溯盧溝歷史,明社會變遷"調研實踐團分為兩隊,一隊來到了國家博物館,了解發(fā)現有關盧溝橋的歷史,另一隊開始籌備后續(xù)工作內容需要的資料,設備。我們都在努力,相信最后的汗水會換了成功!
始建于1189年的盧溝橋,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后,次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1991年,實現封閉管理。
到盧溝橋就不能不看石獅子。據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文保部部長喬亞軍介紹,這501頭石獅并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到如今已是六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不過,前后跨越800多年,具體哪些獅子雕刻于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
于是今年3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啟動。“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tài)。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據悉,該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此外,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負責人王華表示,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以前關于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后,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據了解,這一計劃將于10月底前完成,研究成果屆時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原來一直以為盧溝橋就是一座橋,現在也還保留著作為橋的功能,去宛平古城舊址,只是單純的看看宛平城,誰知誤打誤撞,穿越過宛平古城,就是盧溝橋。
作為一個文科生,到了宛平,還是相當有感覺的,想起當年高中歷史老師陳老師,曾經在講盧溝橋事變這一課的時候,跟我們提起過,他來北京,特意去宛平,去盧溝橋,去中國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憑吊。這一課,學的悲憤,暗下決心一定要來一次盧溝橋,看看橋上那被炮孔打穿的獅子。在北京呆了這么久,竟未成行。
大概七點半的時候,我們就到了。城門已開,外面是集貿市場,一片喧囂,城內的小商店都還閉著門,甚是安靜。推著自行車邊走邊感慨:原來路上的車轍是這樣的明顯;原來作為軍事重鎮(zhèn)興建的宛平城竟是這樣狹小。原來舊物是可以再次利用的:驛站掛上了中國郵政的牌子,曾經的教堂現在已是學堂。北京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盧溝橋城南街77號,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展館建筑面積670.73平方米。
穿過古城,正對著的就是盧溝橋——公園。是的,盧溝橋已經和“盧溝曉月”的碑一起被圈進一個公園中,如果你想來憑吊歷史,請交費。請為你的愛國之情交費,請為你對七七事件的悲憤交費,請為你想在盧溝橋邊片刻的停留交費。
且不論多少城市已經免費開放各種紀念館、博物館、公園;且不論收來的門票有多少用在了盧溝橋的養(yǎng)護上,賬目能否公開透明。把這樣一個在中國抗日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盧溝橋圈起來,收費,消費人們的愛國之情,算是某種意義上的發(fā)“國難財”么?
那一瞬間,想起了圓明園大水法遺跡前擺出各種妖嬈pose的人,想起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前賣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小攤,想起國殤墓園中咧著嘴傻笑合影的人。國先不知有民,民才不知有國。
遠遠的觀望了下盧溝橋,終于還是沒能看到真尊。屁民的小遺憾。
離開宛平,直奔門頭溝戒臺寺。坡兒越來越陡,停下來推了好多次。又趕上正午的烈日頭,苦哇。眼瞅著路標提示6公里、4公里、2公里、1公里。。。。。。只剩下勇氣在支撐,體力是要透支了。中途休息的時候遇到幾個騎車飛奔而過的驢友跟我們喊加油,一看人家那么專業(yè)齊全的設備,肯定是經常出來玩兒的。不像我們,就一輛車一個背包,連個帽子口罩都木有。
戒臺寺,沒進去,在門口歇著,琢磨著怎么回去。那一陣子,心里很安靜。
下坡,如何形容這種歡暢呢?文藝一點來說就是感覺自己像追風少年,耳尖的風呼嘯而過,前所未有的愜意舒適。說人話就是:沒有苦哪有甜!沒有上坡的艱難苦逼,哪有下坡的酣暢淋漓!這也是我此行悟出的最大人生哲理!
回程不述。感悟:要備齊裝備,要繼續(xù)訓練鍛煉體力,要查好線路。
ps:看到車友,發(fā)自肺腑的開心!拍拍肩膀,交流下經驗和路線,然后各自離去,簡單、隨性。生活,是可以時時有驚喜的。“守橋翁”,守的是盧溝橋,這座最早建于金朝的石造聯拱橋,既有“盧溝曉月”的婉約景觀,也是中國打響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歷史見證。
盧溝橋事變發(fā)生那年,郭景興才9歲,那時他在天津。文革結束后,他調入豐臺區(qū)文化局,開始尋訪抗戰(zhàn)老兵搜集資料,還原盧溝橋事變真相;他力主保護和修復盧溝橋這一歷史古跡、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他主持修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雕塑園,就在盧溝橋邊,如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月1日,記者專訪了“守橋翁”、88歲的郭景興
501頭石獅雕刻于六個時代
據記載,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1961年,它和相鄰的宛平縣城一起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成800多年來,盧溝橋歷經劫難。清雍正年間洪水曾沖毀部分橋面,1732年重修。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這里成為抗日戰(zhàn)場。1967年,為解決交通不暢問題,橋面被拓寬,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86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盧溝橋石獅也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1967年拓寬時,更換了91根望柱上的石獅。此外,由于交通碰撞、戰(zhàn)爭破壞、自然風化等原因,也會有損毀和修復。”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文保部部長喬亞軍介紹,盧溝橋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和新中國六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1988年9月3日是一個雷雨天,橋上的68號望柱被雷擊中,柱頭上的石獅也被損毀。1997年進行了修復。”
前后跨越800多年,但具體哪些獅子雕刻于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上世紀50年代,以羅哲文為代表的一些泰斗級文保專家曾對盧溝橋現狀進行過調查。當時,根據雕刻風格,結合史料,判斷橋上的石獅多以明清為主,也有少量金元遺存,但沒有留下檔案資料。”喬亞軍說,現在講解詞里說的這些石獅子可能是金元時期或是明清時期的,只是一種粗略判斷,沒有科學研究來支撐。近日,豐臺、石景山、房山、大興四區(qū)老年書畫研究會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內舉辦“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書畫聯展。
為此,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決定啟動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并于去年十月份開始了相關準備工作。
斷代研究為何不測碳14?
“這些獅子真有意思。它們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盧溝橋的獅子》一文,對盧溝橋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做了生動描寫,這也體現了盧溝橋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的研究價值。
“人們知道盧溝橋,更多的是作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地。但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作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 所在地,盧溝橋還有它柔美的一面。”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負責人王華說,盧溝橋石獅是研究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珍貴史料。做好斷代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總結和展示盧溝橋石刻藝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讓盧溝橋文化旅游內容更厚重。
本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開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退休研究員、曾參與上世紀50年代盧溝橋基本狀況調查的專家吳夢麟,石刻藝術研究專家劉衛(wèi)東、范貽光等受邀參加。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
“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tài)。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旅游區(qū)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既有研究成果都將成為斷代依據。
為什么不采用碳14元素檢測等先進技術對石獅進行斷代分析?對此,工作人員解釋,比如1967年那次更換望柱,用的石材有的就是拆城墻時留下的,石材本身歷史久遠,但雕刻手法卻是現代的。所以,碳14元素檢測并不適用于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
3D掃描建石獅數字檔案
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感受 如何上盧溝橋
“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王華介紹。以前關于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游客上橋參觀,因為有護欄隔離,只能看到石獅的三個面,看不到石獅的后背。但石獅后背的發(fā)髻、綬帶、尾部圖案等,都非常有欣賞價值。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后,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相關工作計劃在10月底前完成,屆時,研究成果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
此外,工程還將收集盧溝橋故事,如修橋的故事、乾隆賞月的故事、抗戰(zhàn)故事等,融入到石獅的介紹中。“石獅有很多美好寓意,如 事事平安 、 獅子踩繡球——好事在后頭 等,將來游客上橋,不但可以欣賞精美的石刻藝術,了解不同時代的石刻文化,還可以根據故事和寓意的不同,和喜歡的石獅合影,傳遞祝福。”王華表示。作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盧溝橋因柱頭雕有501頭獅子而聞名。然而這些石獅雕刻于哪個時代,迄今并沒有科學記載。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豐臺區(qū)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今年將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社會實踐的第二天,"溯盧溝歷史,明社會變遷"調研實踐團分為兩隊,一隊來到了國家博物館,了解發(fā)現有關盧溝橋的歷史,另一隊開始籌備后續(xù)工作內容需要的資料,設備。我們都在努力,相信最后的汗水會換了成功!
始建于1189年的盧溝橋,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后,次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1991年,實現封閉管理。
到盧溝橋就不能不看石獅子。據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文保部部長喬亞軍介紹,這501頭石獅并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到如今已是六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不過,前后跨越800多年,具體哪些獅子雕刻于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
于是今年3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啟動。“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tài)。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據悉,該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此外,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盧溝橋文化旅游區(qū)負責人王華表示,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以前關于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后,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據了解,這一計劃將于10月底前完成,研究成果屆時將在橋頭的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中展示。原來一直以為盧溝橋就是一座橋,現在也還保留著作為橋的功能,去宛平古城舊址,只是單純的看看宛平城,誰知誤打誤撞,穿越過宛平古城,就是盧溝橋。
作為一個文科生,到了宛平,還是相當有感覺的,想起當年高中歷史老師陳老師,曾經在講盧溝橋事變這一課的時候,跟我們提起過,他來北京,特意去宛平,去盧溝橋,去中國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憑吊。這一課,學的悲憤,暗下決心一定要來一次盧溝橋,看看橋上那被炮孔打穿的獅子。在北京呆了這么久,竟未成行。
大概七點半的時候,我們就到了。城門已開,外面是集貿市場,一片喧囂,城內的小商店都還閉著門,甚是安靜。推著自行車邊走邊感慨:原來路上的車轍是這樣的明顯;原來作為軍事重鎮(zhèn)興建的宛平城竟是這樣狹小。原來舊物是可以再次利用的:驛站掛上了中國郵政的牌子,曾經的教堂現在已是學堂。北京盧溝橋歷史博物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盧溝橋城南街77號,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展館建筑面積670.73平方米。
穿過古城,正對著的就是盧溝橋——公園。是的,盧溝橋已經和“盧溝曉月”的碑一起被圈進一個公園中,如果你想來憑吊歷史,請交費。請為你的愛國之情交費,請為你對七七事件的悲憤交費,請為你想在盧溝橋邊片刻的停留交費。
且不論多少城市已經免費開放各種紀念館、博物館、公園;且不論收來的門票有多少用在了盧溝橋的養(yǎng)護上,賬目能否公開透明。把這樣一個在中國抗日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盧溝橋圈起來,收費,消費人們的愛國之情,算是某種意義上的發(fā)“國難財”么?
那一瞬間,想起了圓明園大水法遺跡前擺出各種妖嬈pose的人,想起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前賣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小攤,想起國殤墓園中咧著嘴傻笑合影的人。國先不知有民,民才不知有國。
遠遠的觀望了下盧溝橋,終于還是沒能看到真尊。屁民的小遺憾。
離開宛平,直奔門頭溝戒臺寺。坡兒越來越陡,停下來推了好多次。又趕上正午的烈日頭,苦哇。眼瞅著路標提示6公里、4公里、2公里、1公里。。。。。。只剩下勇氣在支撐,體力是要透支了。中途休息的時候遇到幾個騎車飛奔而過的驢友跟我們喊加油,一看人家那么專業(yè)齊全的設備,肯定是經常出來玩兒的。不像我們,就一輛車一個背包,連個帽子口罩都木有。
戒臺寺,沒進去,在門口歇著,琢磨著怎么回去。那一陣子,心里很安靜。
下坡,如何形容這種歡暢呢?文藝一點來說就是感覺自己像追風少年,耳尖的風呼嘯而過,前所未有的愜意舒適。說人話就是:沒有苦哪有甜!沒有上坡的艱難苦逼,哪有下坡的酣暢淋漓!這也是我此行悟出的最大人生哲理!
回程不述。感悟:要備齊裝備,要繼續(xù)訓練鍛煉體力,要查好線路。
ps:看到車友,發(fā)自肺腑的開心!拍拍肩膀,交流下經驗和路線,然后各自離去,簡單、隨性。生活,是可以時時有驚喜的。“守橋翁”,守的是盧溝橋,這座最早建于金朝的石造聯拱橋,既有“盧溝曉月”的婉約景觀,也是中國打響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歷史見證。
盧溝橋事變發(fā)生那年,郭景興才9歲,那時他在天津。文革結束后,他調入豐臺區(qū)文化局,開始尋訪抗戰(zhàn)老兵搜集資料,還原盧溝橋事變真相;他力主保護和修復盧溝橋這一歷史古跡、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他主持修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雕塑園,就在盧溝橋邊,如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月1日,記者專訪了“守橋翁”、88歲的郭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