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lián)合反清,建立了統(tǒng)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第二次聯(lián)席會議,決議在10月6日(農歷八月十五日)發(fā)動起義,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對各標營的任務也作了安排,并派人約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響應。
革命黨人的活動引起了湖北統(tǒng)治當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開文武官員參加的防務會議,決定嚴防督署,密巡長江,密巡漢江,實行全城戒嚴。隨后派兵搜查革命機關,收繳士兵子彈,使槍彈分離。鑒于清軍已有準備,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遲遲未到武漢,革命黨人決定將起義延期。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時發(fā)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lián)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lián)絡,約定以槍聲為號于10月10日晚發(fā)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shù)萬支,炮數(shù)十門,子彈數(shù)十萬發(fā),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fā)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后,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并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shù)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zhèn)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fā)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后,起義軍再次發(fā)起進攻,并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fā)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復的進攻,終于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同盟會員),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fā)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zhèn)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于,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范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qū)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fā)動總攻擊的突破口,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tǒng)治。其次是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武昌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fā)動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湖北地區(qū)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軍中發(fā)展革命力量,為起義的爆發(fā)和成功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起義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湖北地區(qū)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革命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門戶之見,成功地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使武漢地區(qū)的革命力量得以統(tǒng)一。從而奠定了起義成功的組織基礎;
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功地選擇了起義的時機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間,全國革命形勢趨于成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利用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之機,果斷決定選擇革命力量雄厚的華中重鎮(zhèn)武昌作為突破口,堅決發(fā)動起義。事實證明,這一選擇完全正確;
三、起義發(fā)動后,革命黨人不失時機地向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等敵之關鍵部位發(fā)動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這一不斷進攻的戰(zhàn)術是符合起義的規(guī)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
四、革命黨人和廣大參加起義的士兵的英勇奮斗精神,保證了起義的勝利。起義爆發(fā)前,武漢地區(qū)的革命黨人處在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但他們仍然自行聯(lián)絡,發(fā)動起義。起義爆發(fā)后,他們不怕流血犧牲,頑強作戰(zhàn),終于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武昌城頭。1.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始,使中國革命高漲,且積累了經驗。
2.湖北軍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權,使武漢成為辛亥革命的搖籃。
3.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tǒng)治而獨立,導致了清朝統(tǒng)治走向土崩瓦解。
4.由于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色結,控制著大部分地方政權,也使辛亥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全稱鐵血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后,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時的旗幟。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間,焦達峰、劉公、孫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會會員,籌組湖北共進會,任務是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反清武裝起義,議定以十八星旗為會旗。
1911年9月,在同盟會推動下策劃武昌起義。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lián)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定十八星旗為旗幟。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fā)。起義軍成功占領武昌全城。
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征“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恍浅式瘘S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18個行省,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上下兩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把滿蒙疆藏“出賣”給列強,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紀為止只準許漢族在內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東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當時革命黨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是以后來有人認為“十八星旗”,是大漢族主義的旗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武漢地區(qū)辛亥首義文化的標志性景觀,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紅樓”原為清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軍政府,宣告廢除清朝宣統(tǒng)年號。影響
1.振奮了全國人心,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2.是清政府統(tǒng)治開始瓦解,為中華民國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意義
1.推翻了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為三“武”:蔣翊武、孫武和張振武。他們?yōu)楦锩⑾铝撕柜R功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建立了赫赫功勛。蔣翊武(1884-1913)
蔣翊武(1884-1913),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又字保勤,湖南澧縣蔣家廟人,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澧州府舉行科舉府試,同齡學子紛紛參加,蔣卻不屑一顧。次年秋投考設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師范學堂。結識劉復基、宋教仁。1904年,黃興領導的華興會計劃在這年秋天起事,宋教仁是五路起義大軍的西路總指揮,主要依靠對象是江湖會黨和府城學生,蔣負責學生運動。
“二次革命”失敗后,蔣妥善安置好部下,悄悄潛入廣西,計劃再舉,結果在全州被捕。1913年9月9日,在袁世凱命令下,蔣被槍殺于桂林城麗澤門外,年僅29。
孫武(1880-1939)孫武(1880-1939),湖北夏口人,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6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1900年參加唐才常漢口自立軍,被推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本,入成城學校習陸軍;1905年11月歸國,加入武昌日知會,并幫助劉靜庵辦江漢大學。1926年夏,任湖北地區(qū)清查督辦。北伐軍抵武漢后退居北平;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史家胡同。
張振武(1877-1912)
張振武(1877-1912),原名純錦,號堯鑫,字春山、春三,更名竹山,湖北羅田人,寄居竹山,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武昌起義參與組建湖北軍政府,任軍務部副部長并代行部長職。陽夏戰(zhàn)爭期間,凡民軍赴前線,必親往激勵,以振士氣;并多次引發(fā)白話文告,闡明革命大義及作戰(zhàn)要領。
兩度末就,黎設計誆之入京,復密電袁將其捕殺。1912年8月16日在京遇害。
陳獨秀:“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資本民主運動進步到革命的資本民主運動,更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變化到資本民主之劇烈的開始表現(xiàn)……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階級的革命”。
李大釗:“我人之民族革命運動,第一次為太平天國,唯后雜入污物,故不甚好……孫中山先生……生于民族運動之發(fā)源地,于是一洗以前之污點,卒成造成民國,至今民族解放運動,還正迫行不止”。
毛澤東:“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已經五十多年了……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
劉少奇:&
革命黨人的活動引起了湖北統(tǒng)治當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開文武官員參加的防務會議,決定嚴防督署,密巡長江,密巡漢江,實行全城戒嚴。隨后派兵搜查革命機關,收繳士兵子彈,使槍彈分離。鑒于清軍已有準備,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遲遲未到武漢,革命黨人決定將起義延期。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時發(fā)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lián)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lián)絡,約定以槍聲為號于10月10日晚發(fā)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shù)萬支,炮數(shù)十門,子彈數(shù)十萬發(fā),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fā)動了起義,并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后,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并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shù)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zhèn)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fā)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后,起義軍再次發(fā)起進攻,并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fā)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復的進攻,終于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同盟會員),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fā)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zhèn)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于,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范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武昌起義的歷史功績,首先是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喪鐘。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qū)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fā)動總攻擊的突破口,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和二千多年君主專制統(tǒng)治。其次是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武昌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fā)動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湖北地區(qū)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軍中發(fā)展革命力量,為起義的爆發(fā)和成功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起義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湖北地區(qū)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革命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門戶之見,成功地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使武漢地區(qū)的革命力量得以統(tǒng)一。從而奠定了起義成功的組織基礎;
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功地選擇了起義的時機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間,全國革命形勢趨于成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利用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之機,果斷決定選擇革命力量雄厚的華中重鎮(zhèn)武昌作為突破口,堅決發(fā)動起義。事實證明,這一選擇完全正確;
三、起義發(fā)動后,革命黨人不失時機地向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等敵之關鍵部位發(fā)動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這一不斷進攻的戰(zhàn)術是符合起義的規(guī)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
四、革命黨人和廣大參加起義的士兵的英勇奮斗精神,保證了起義的勝利。起義爆發(fā)前,武漢地區(qū)的革命黨人處在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但他們仍然自行聯(lián)絡,發(fā)動起義。起義爆發(fā)后,他們不怕流血犧牲,頑強作戰(zhàn),終于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武昌城頭。1.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始,使中國革命高漲,且積累了經驗。
2.湖北軍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權,使武漢成為辛亥革命的搖籃。
3.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tǒng)治而獨立,導致了清朝統(tǒng)治走向土崩瓦解。
4.由于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色結,控制著大部分地方政權,也使辛亥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全稱鐵血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后,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時的旗幟。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間,焦達峰、劉公、孫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會會員,籌組湖北共進會,任務是謀劃準備在長江中游的反清武裝起義,議定以十八星旗為會旗。
1911年9月,在同盟會推動下策劃武昌起義。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lián)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定十八星旗為旗幟。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fā)。起義軍成功占領武昌全城。
十八星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征“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行。恍浅式瘘S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此旗只有代表漢人居住的18個行省,是因為晚清時期的革命家對革命有“上下兩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復清朝的全部領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復中原十八個漢族人省份的主權,把滿蒙疆藏“出賣”給列強,以換取他們對革命的支持。清朝政府直到19世紀為止只準許漢族在內地十八省居住。不允許漢族隨便遷入居住的有關外的滿洲(東三省)、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當時革命黨人的“野心”并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是以后來有人認為“十八星旗”,是大漢族主義的旗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武漢地區(qū)辛亥首義文化的標志性景觀,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紅樓”原為清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軍政府,宣告廢除清朝宣統(tǒng)年號。影響
1.振奮了全國人心,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2.是清政府統(tǒng)治開始瓦解,為中華民國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意義
1.推翻了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為三“武”:蔣翊武、孫武和張振武。他們?yōu)楦锩⑾铝撕柜R功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建立了赫赫功勛。蔣翊武(1884-1913)
蔣翊武(1884-1913),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又字保勤,湖南澧縣蔣家廟人,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澧州府舉行科舉府試,同齡學子紛紛參加,蔣卻不屑一顧。次年秋投考設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師范學堂。結識劉復基、宋教仁。1904年,黃興領導的華興會計劃在這年秋天起事,宋教仁是五路起義大軍的西路總指揮,主要依靠對象是江湖會黨和府城學生,蔣負責學生運動。
“二次革命”失敗后,蔣妥善安置好部下,悄悄潛入廣西,計劃再舉,結果在全州被捕。1913年9月9日,在袁世凱命令下,蔣被槍殺于桂林城麗澤門外,年僅29。
孫武(1880-1939)孫武(1880-1939),湖北夏口人,同盟會會員,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96年考入武昌武備學堂;1900年參加唐才常漢口自立軍,被推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本,入成城學校習陸軍;1905年11月歸國,加入武昌日知會,并幫助劉靜庵辦江漢大學。1926年夏,任湖北地區(qū)清查督辦。北伐軍抵武漢后退居北平;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史家胡同。
張振武(1877-1912)
張振武(1877-1912),原名純錦,號堯鑫,字春山、春三,更名竹山,湖北羅田人,寄居竹山,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武昌起義參與組建湖北軍政府,任軍務部副部長并代行部長職。陽夏戰(zhàn)爭期間,凡民軍赴前線,必親往激勵,以振士氣;并多次引發(fā)白話文告,闡明革命大義及作戰(zhàn)要領。
兩度末就,黎設計誆之入京,復密電袁將其捕殺。1912年8月16日在京遇害。
陳獨秀:“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資本民主運動進步到革命的資本民主運動,更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變化到資本民主之劇烈的開始表現(xiàn)……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階級的革命”。
李大釗:“我人之民族革命運動,第一次為太平天國,唯后雜入污物,故不甚好……孫中山先生……生于民族運動之發(fā)源地,于是一洗以前之污點,卒成造成民國,至今民族解放運動,還正迫行不止”。
毛澤東:“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已經五十多年了……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
劉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