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制造宰赫蘭美空軍住所爆炸案。
1997年制造開羅外國旅游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美國使館爆炸案,造成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傷。
2000年美國稱本·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遇襲事件。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mào)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恐怖襲擊后,美國認定拉登是頭號嫌疑犯。此次襲擊事件造成世貿(mào)中心雙子塔倒塌,近3000平民死亡。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連環(huán)爆炸案,56人死亡。
2011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本·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地點位于巴基斯坦境內(nèi),距伊斯蘭堡以北100公里、喀布爾350公里以東的阿伯塔巴德鎮(zhèn)。隨后美國動用航空母艦將本·拉登尸體葬于北阿拉伯海,美東時間凌晨1點10分開始,并在凌晨2點完成。
具體活動
1989年,當蘇聯(lián)部隊撤出阿富汗之際,本·拉登返回沙特的家鄉(xiāng)。然而這時候所發(fā)生的事,令他感到震驚。
1990年當伊拉克部隊入侵科威特時,沙特國王法赫德拒絕了本·拉登所提的軍事援助計劃,轉(zhuǎn)而向美國求援。
沙特反對派領導人阿勒法基表示,本·拉登無法接受50萬美國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這一事實。
阿勒法基說:“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當時他的想法是,這是對伊斯蘭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權的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背叛。”
本·拉登于是前往蘇丹,支持其他穆斯林戰(zhàn)士,像是那些對抗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政府的人。
埃及記者達爾維希表示,本·拉登在此扮演了后勤的角色。
達爾維希說:“本拉登并未提供任何意識形態(tài)上的鼓舞。他實際上所提供的,是一個財務和補給網(wǎng),通過一個非常復雜的銀行和投資系統(tǒng),從也門一直延伸到阿爾巴尼亞。”
1996年,蘇丹要求本·拉登離境。當時被極端伊斯蘭組織塔利班剛剛控制的阿富汗,就成為他的最后一個避難所。
在阿富汗,本·拉登的地下勢力網(wǎng)卡伊達開始擴張。
調(diào)查本·拉登勢力的作家福登說,這個組織的成員多達五千人,分布在大約25個國家。
福登說:“卡伊達是一個非常松散的聯(lián)絡網(wǎng),由士兵、受過訓練的爆破專家以及各種支援者組成,包括一些財務提供者。他們接受本·拉登的指示。盡管這個網(wǎng)絡似乎有許多層級的指揮,以及一個架構,但是情報機構很難破獲它。”
這個網(wǎng)絡使本·拉登得以置身于任何暴力活動之外。但他一直是一個掛名的首腦,將生命和金錢貢獻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斗爭。
這使本·拉登被美國列入它的主要通緝犯名單,美國還懸賞二千五百萬美元捉拿他。
美國稱本·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的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襲擊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事件。
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遭到炸彈襲擊,造成二百多人死亡;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在也門受到襲擊,造成17名美國士兵死亡。
本·拉登現(xiàn)年54歲(2011年),仍然在招募戰(zhàn)士,進行“圣戰(zhàn)”。
他在一盤招募戰(zhàn)士的宣傳錄相帶上出現(xiàn),錄相帶的背景顯示,一批蒙面男子在阿富汗沙漠的一處訓練營接受訓練。
本·拉登在錄相帶中這么說:“這項訓練的成果,是為唯一的真主所進行的圣戰(zhàn)。你在巴勒斯坦的兄弟們,正期待你們,以便摧毀美國和以色列。”(HPZ)
1979年,前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本·拉登離開家庭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展開了反對前蘇聯(lián)的斗爭。本·拉登組織了一批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志愿者,提供他們?nèi)グ⒏缓沟穆焚M,還建設了一些訓練設施。本·拉登還把世界各地的游擊戰(zhàn)、破壞和隱匿專家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戰(zhàn)術指導。
1988年,本·拉登及其“圣戰(zhàn)者”們建立了一個名為“阿爾·伊達”的大本營,專門訓練“圣戰(zhàn)者”。“阿爾·伊達”的目的就是采取極端暴力手段推翻幾乎所有的在本·拉登眼中看來“腐敗無能”的穆斯林政府,驅(qū)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
阿富汗戰(zhàn)爭
阿富汗戰(zhàn)爭是兩個超級大國對抗和全球爭霸的一部分,當時的本·拉登不僅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甚至還有人將其稱為“英雄”。本·拉登的許多陰謀詭計和暴力手法就是從美國中央情報局那里學來的。美國給了這些“抗蘇斗士”們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專門對付直升機的“毒刺”導彈等尖端武器。中央情報局每年撥出5億美元軍費來武裝和訓練貧窮且手無寸鐵的游擊隊員。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chǎn)品陸續(xù)進入了本·拉登的兵器庫。
1989年前蘇聯(lián)撤軍后,本·拉登帶著他的“兄弟們”重返沙特。
1994年4月,由于和沙特政府發(fā)生矛盾,本·拉登的沙特國籍被取消。
1996年5月,本·拉登輾轉(zhuǎn)返回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從此通過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隨者進行聯(lián)系。
在見過本·拉登的西方記者眼里,本·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極有禮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后卻成了美國的頭號“眼中釘”、“肉中刺”。
海灣戰(zhàn)爭
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本·拉登認為美國已取代前蘇聯(lián)成為“伊斯蘭世界新的惡魔”。1998年2月,本·拉登組織了“伊斯蘭反猶太人和十字軍國際陣線”(“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是其派生組織)。
本·拉登宣稱:“美國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華盛頓在中東的駐軍是“十字軍”。本·拉登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將所有的美國人趕出伊斯蘭世界,不管他是軍人還是平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兒童。
美國在中東維持著近2萬駐軍,動輒對中東國家的內(nèi)政外交指手畫腳;另一方面,美國在全世界宣揚西方的民主制度,傳播西方的人權觀、價值觀,在本·拉登看來美國這種“意識形態(tài)入侵”更為可怕。
阿富汗
美國政府曾多次希望阿富汗塔利班當局交出本·拉登,將其繩之以法。但阿富汗塔利班當局早就表示,絕不將本·拉登交給美國或交由第三國審判。
為了迫使塔利班當局將本·拉登交給美國或第三國接受審判,聯(lián)合國曾于1999年對塔利班實施制裁。聯(lián)合國再次對塔利班實施制裁。
阿富汗新聞文化部發(fā)言人稱,美國沒有證明本·拉登與東非兩起美國大使館爆炸案有關的“力證”。他說:“美國給出的理由不足以證明本·拉登與這個案子有關。這是美國誹謗塔利班的又一次努力。他們以各種名義誣陷我們,時而是毒品,時而是人權,還有時是恐怖主義。”
塔利班最高領導人烏馬爾認為,美國沒有權力要求引渡本·拉登,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對美國對待拉登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本·拉登。
以教義嚴格著稱的塔利班視“圣戰(zhàn)”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利器。因此,塔利班對所有“圣戰(zhàn)者”都采取支持的態(tài)度,驅(qū)逐本·拉登則會直接危及塔利班統(tǒng)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則。
此外,本·拉登的雄厚資金及對伊斯蘭銀行的感召力,對于處境孤立、經(jīng)濟困難的塔利班政權來說彌足珍貴。據(jù)說本·拉登一直在為塔利班提供戰(zhàn)爭經(jīng)費,并出錢幫助塔利班訓練“圣戰(zhàn)戰(zhàn)士”。
錄像帶事件
本·拉登制作了一輯內(nèi)容非常火爆的征兵錄像,公開呼吁穆斯林極端分子加盟由其發(fā)動的針對美國及以色列的“圣戰(zhàn)”。他還號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讓對手“流血再流血,毀滅再毀滅”。
“科爾”事件
近本·拉登在一首詩中描述了美國驅(qū)逐艦“科爾”號是如何緩慢地駛向死亡之旅:就在亞丁/那艘讓膽小者害怕/泊岸出航都會帶來恐懼的驅(qū)逐艦/已被我們的勇士摧毀。
密謀刺殺事件
據(jù)美國媒體透露,拉登計劃在7月20日至22日期間,趁布什出席8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之機謀殺他。根據(jù)德國警方的情報,本·拉登的靈感來自《007》中的一個鏡頭,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樣遙控裝滿高效能塑膠炸彈的無人駕駛飛機,讓其直接擊中會議場所,殺死布什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北方)
性格分析
踢一腳好球愛看西方電影
“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身高達到193公分-198公分之間,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這是美國著名記者約翰·米勒筆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過,可別以為他是慈祥的鄰家大叔,米勒告訴你,這個人其實是“恐怖大王”本·拉登。
見過拉登的人都會對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為的強烈反差印象深刻,并會對他如何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充滿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談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區(qū)采訪拉登的場景時,米勒說,拉登對他喋喋不休地談論美國人的壞處,并發(fā)誓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當談到這里的時候,拉登瘦弱的身軀,仿佛一下子充滿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氣方剛的年輕時代。”
美國媒體曾報道稱,拉登年輕時是個積極的人,無論在事業(yè)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嚴守宗教信條,并且以助人為樂為好。
1957年,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達,由于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登出生后一直享受著當?shù)刈詈玫慕逃蜕瞽h(huán)境。在吉達,拉登度過了小學和中學的時光,這段日子對拉登今后的人生影響極為重要,因為吉達是穆斯林圣城麥加的門戶,當?shù)刈诮虒W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讀的就是宗教學校,從小熟稔教義,并樹立了復興阿拉伯王朝的志愿。
由于少年拉登成長的年代正好是石油價格暴漲導致西方經(jīng)濟危機之際,這更加堅定了拉登輕視西方的信仰。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社會問題,讓拉登也感到社會的不公。
拉登的親戚曾對美國媒體介紹,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義者,他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哥哥姐姐們所喜歡的名車和珠寶,也不是到倫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錢用來服務于一個傳統(tǒng)的阿拉伯社會。“他小時候,只要見到街上的乞討者,就會央求著大人給他們施舍;看到有朋友穿著短袖衣服,就會指責他們不穿長袍違反教義。”
雖然拉登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潛在保守的宗教立場,不過西方媒體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話說:“他雖然和其他孩子有點不同,不過要是玩起來,也絕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里德·巴塔費曾說,拉登小時候很喜歡運動,踢球、登山都比較內(nèi)行,是個活潑的孩子。巴塔費比拉登大幾歲,在十幾歲的時候,幾個人經(jīng)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們都好。
巴塔費還對美國媒體透露,拉登年輕的時候甚至喜歡看西方的電影,不過沒聽見他發(fā)表過什么評論,但是會模仿主角的打斗場景比比劃劃。而且,他去電影院通常都是一個人。
米勒也回憶說,拉登確實比較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且立場堅定,為了自己的目標可以放棄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拉登周圍的陳設非常簡單,似乎過著一種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他的幾個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沒有區(qū)別,有些地方還磨出了口子。
當米勒問他,是不是不喜歡金錢。拉登回答:“我的事業(yè)需要金錢,但我不需要。”
拉登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把“吃肉和用電”看做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才能攢下大筆錢用于資助“基地”的恐怖活動。
扎瓦赫里還說,拉登款待客人十分“慷慨大方”,雖然拉登本人平時只吃面包和蔬菜,但是卻會為客人準備豐盛的宴席,甚至為了招待大批客人買了一群羊來宰。
他還說,拉登對身邊的保鏢也十分慷慨,所以他的保鏢都對他誓死效忠。
人物言論
1998年5月,本·拉登說,美國陷入黑暗的一天將會很快到來,不久將有震驚世界的暴力事件發(fā)生。時隔不久,美國駐東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使館同時發(fā)生爆炸。
1997年制造開羅外國旅游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美國使館爆炸案,造成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傷。
2000年美國稱本·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遇襲事件。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mào)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恐怖襲擊后,美國認定拉登是頭號嫌疑犯。此次襲擊事件造成世貿(mào)中心雙子塔倒塌,近3000平民死亡。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連環(huán)爆炸案,56人死亡。
2011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本·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地點位于巴基斯坦境內(nèi),距伊斯蘭堡以北100公里、喀布爾350公里以東的阿伯塔巴德鎮(zhèn)。隨后美國動用航空母艦將本·拉登尸體葬于北阿拉伯海,美東時間凌晨1點10分開始,并在凌晨2點完成。
具體活動
1989年,當蘇聯(lián)部隊撤出阿富汗之際,本·拉登返回沙特的家鄉(xiāng)。然而這時候所發(fā)生的事,令他感到震驚。
1990年當伊拉克部隊入侵科威特時,沙特國王法赫德拒絕了本·拉登所提的軍事援助計劃,轉(zhuǎn)而向美國求援。
沙特反對派領導人阿勒法基表示,本·拉登無法接受50萬美國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這一事實。
阿勒法基說:“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當時他的想法是,這是對伊斯蘭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權的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背叛。”
本·拉登于是前往蘇丹,支持其他穆斯林戰(zhàn)士,像是那些對抗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政府的人。
埃及記者達爾維希表示,本·拉登在此扮演了后勤的角色。
達爾維希說:“本拉登并未提供任何意識形態(tài)上的鼓舞。他實際上所提供的,是一個財務和補給網(wǎng),通過一個非常復雜的銀行和投資系統(tǒng),從也門一直延伸到阿爾巴尼亞。”
1996年,蘇丹要求本·拉登離境。當時被極端伊斯蘭組織塔利班剛剛控制的阿富汗,就成為他的最后一個避難所。
在阿富汗,本·拉登的地下勢力網(wǎng)卡伊達開始擴張。
調(diào)查本·拉登勢力的作家福登說,這個組織的成員多達五千人,分布在大約25個國家。
福登說:“卡伊達是一個非常松散的聯(lián)絡網(wǎng),由士兵、受過訓練的爆破專家以及各種支援者組成,包括一些財務提供者。他們接受本·拉登的指示。盡管這個網(wǎng)絡似乎有許多層級的指揮,以及一個架構,但是情報機構很難破獲它。”
這個網(wǎng)絡使本·拉登得以置身于任何暴力活動之外。但他一直是一個掛名的首腦,將生命和金錢貢獻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斗爭。
這使本·拉登被美國列入它的主要通緝犯名單,美國還懸賞二千五百萬美元捉拿他。
美國稱本·拉登參與策劃了1998年的使館爆炸案和2000年襲擊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事件。
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遭到炸彈襲擊,造成二百多人死亡;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qū)逐艦在也門受到襲擊,造成17名美國士兵死亡。
本·拉登現(xiàn)年54歲(2011年),仍然在招募戰(zhàn)士,進行“圣戰(zhàn)”。
他在一盤招募戰(zhàn)士的宣傳錄相帶上出現(xiàn),錄相帶的背景顯示,一批蒙面男子在阿富汗沙漠的一處訓練營接受訓練。
本·拉登在錄相帶中這么說:“這項訓練的成果,是為唯一的真主所進行的圣戰(zhàn)。你在巴勒斯坦的兄弟們,正期待你們,以便摧毀美國和以色列。”(HPZ)
1979年,前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本·拉登離開家庭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展開了反對前蘇聯(lián)的斗爭。本·拉登組織了一批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志愿者,提供他們?nèi)グ⒏缓沟穆焚M,還建設了一些訓練設施。本·拉登還把世界各地的游擊戰(zhàn)、破壞和隱匿專家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戰(zhàn)術指導。
1988年,本·拉登及其“圣戰(zhàn)者”們建立了一個名為“阿爾·伊達”的大本營,專門訓練“圣戰(zhàn)者”。“阿爾·伊達”的目的就是采取極端暴力手段推翻幾乎所有的在本·拉登眼中看來“腐敗無能”的穆斯林政府,驅(qū)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
阿富汗戰(zhàn)爭
阿富汗戰(zhàn)爭是兩個超級大國對抗和全球爭霸的一部分,當時的本·拉登不僅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甚至還有人將其稱為“英雄”。本·拉登的許多陰謀詭計和暴力手法就是從美國中央情報局那里學來的。美國給了這些“抗蘇斗士”們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專門對付直升機的“毒刺”導彈等尖端武器。中央情報局每年撥出5億美元軍費來武裝和訓練貧窮且手無寸鐵的游擊隊員。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chǎn)品陸續(xù)進入了本·拉登的兵器庫。
1989年前蘇聯(lián)撤軍后,本·拉登帶著他的“兄弟們”重返沙特。
1994年4月,由于和沙特政府發(fā)生矛盾,本·拉登的沙特國籍被取消。
1996年5月,本·拉登輾轉(zhuǎn)返回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從此通過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隨者進行聯(lián)系。
在見過本·拉登的西方記者眼里,本·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極有禮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后卻成了美國的頭號“眼中釘”、“肉中刺”。
海灣戰(zhàn)爭
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本·拉登認為美國已取代前蘇聯(lián)成為“伊斯蘭世界新的惡魔”。1998年2月,本·拉登組織了“伊斯蘭反猶太人和十字軍國際陣線”(“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是其派生組織)。
本·拉登宣稱:“美國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華盛頓在中東的駐軍是“十字軍”。本·拉登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將所有的美國人趕出伊斯蘭世界,不管他是軍人還是平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兒童。
美國在中東維持著近2萬駐軍,動輒對中東國家的內(nèi)政外交指手畫腳;另一方面,美國在全世界宣揚西方的民主制度,傳播西方的人權觀、價值觀,在本·拉登看來美國這種“意識形態(tài)入侵”更為可怕。
阿富汗
美國政府曾多次希望阿富汗塔利班當局交出本·拉登,將其繩之以法。但阿富汗塔利班當局早就表示,絕不將本·拉登交給美國或交由第三國審判。
為了迫使塔利班當局將本·拉登交給美國或第三國接受審判,聯(lián)合國曾于1999年對塔利班實施制裁。聯(lián)合國再次對塔利班實施制裁。
阿富汗新聞文化部發(fā)言人稱,美國沒有證明本·拉登與東非兩起美國大使館爆炸案有關的“力證”。他說:“美國給出的理由不足以證明本·拉登與這個案子有關。這是美國誹謗塔利班的又一次努力。他們以各種名義誣陷我們,時而是毒品,時而是人權,還有時是恐怖主義。”
塔利班最高領導人烏馬爾認為,美國沒有權力要求引渡本·拉登,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對美國對待拉登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本·拉登。
以教義嚴格著稱的塔利班視“圣戰(zhàn)”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利器。因此,塔利班對所有“圣戰(zhàn)者”都采取支持的態(tài)度,驅(qū)逐本·拉登則會直接危及塔利班統(tǒng)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則。
此外,本·拉登的雄厚資金及對伊斯蘭銀行的感召力,對于處境孤立、經(jīng)濟困難的塔利班政權來說彌足珍貴。據(jù)說本·拉登一直在為塔利班提供戰(zhàn)爭經(jīng)費,并出錢幫助塔利班訓練“圣戰(zhàn)戰(zhàn)士”。
錄像帶事件
本·拉登制作了一輯內(nèi)容非常火爆的征兵錄像,公開呼吁穆斯林極端分子加盟由其發(fā)動的針對美國及以色列的“圣戰(zhàn)”。他還號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讓對手“流血再流血,毀滅再毀滅”。
“科爾”事件
近本·拉登在一首詩中描述了美國驅(qū)逐艦“科爾”號是如何緩慢地駛向死亡之旅:就在亞丁/那艘讓膽小者害怕/泊岸出航都會帶來恐懼的驅(qū)逐艦/已被我們的勇士摧毀。
密謀刺殺事件
據(jù)美國媒體透露,拉登計劃在7月20日至22日期間,趁布什出席8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之機謀殺他。根據(jù)德國警方的情報,本·拉登的靈感來自《007》中的一個鏡頭,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樣遙控裝滿高效能塑膠炸彈的無人駕駛飛機,讓其直接擊中會議場所,殺死布什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北方)
性格分析
踢一腳好球愛看西方電影
“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身高達到193公分-198公分之間,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這是美國著名記者約翰·米勒筆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過,可別以為他是慈祥的鄰家大叔,米勒告訴你,這個人其實是“恐怖大王”本·拉登。
見過拉登的人都會對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為的強烈反差印象深刻,并會對他如何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充滿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談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區(qū)采訪拉登的場景時,米勒說,拉登對他喋喋不休地談論美國人的壞處,并發(fā)誓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當談到這里的時候,拉登瘦弱的身軀,仿佛一下子充滿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氣方剛的年輕時代。”
美國媒體曾報道稱,拉登年輕時是個積極的人,無論在事業(yè)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嚴守宗教信條,并且以助人為樂為好。
1957年,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達,由于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登出生后一直享受著當?shù)刈詈玫慕逃蜕瞽h(huán)境。在吉達,拉登度過了小學和中學的時光,這段日子對拉登今后的人生影響極為重要,因為吉達是穆斯林圣城麥加的門戶,當?shù)刈诮虒W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讀的就是宗教學校,從小熟稔教義,并樹立了復興阿拉伯王朝的志愿。
由于少年拉登成長的年代正好是石油價格暴漲導致西方經(jīng)濟危機之際,這更加堅定了拉登輕視西方的信仰。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社會問題,讓拉登也感到社會的不公。
拉登的親戚曾對美國媒體介紹,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義者,他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哥哥姐姐們所喜歡的名車和珠寶,也不是到倫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錢用來服務于一個傳統(tǒng)的阿拉伯社會。“他小時候,只要見到街上的乞討者,就會央求著大人給他們施舍;看到有朋友穿著短袖衣服,就會指責他們不穿長袍違反教義。”
雖然拉登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潛在保守的宗教立場,不過西方媒體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話說:“他雖然和其他孩子有點不同,不過要是玩起來,也絕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里德·巴塔費曾說,拉登小時候很喜歡運動,踢球、登山都比較內(nèi)行,是個活潑的孩子。巴塔費比拉登大幾歲,在十幾歲的時候,幾個人經(jīng)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們都好。
巴塔費還對美國媒體透露,拉登年輕的時候甚至喜歡看西方的電影,不過沒聽見他發(fā)表過什么評論,但是會模仿主角的打斗場景比比劃劃。而且,他去電影院通常都是一個人。
米勒也回憶說,拉登確實比較喜歡安靜的獨處,而且立場堅定,為了自己的目標可以放棄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拉登周圍的陳設非常簡單,似乎過著一種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他的幾個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沒有區(qū)別,有些地方還磨出了口子。
當米勒問他,是不是不喜歡金錢。拉登回答:“我的事業(yè)需要金錢,但我不需要。”
拉登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把“吃肉和用電”看做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才能攢下大筆錢用于資助“基地”的恐怖活動。
扎瓦赫里還說,拉登款待客人十分“慷慨大方”,雖然拉登本人平時只吃面包和蔬菜,但是卻會為客人準備豐盛的宴席,甚至為了招待大批客人買了一群羊來宰。
他還說,拉登對身邊的保鏢也十分慷慨,所以他的保鏢都對他誓死效忠。
人物言論
1998年5月,本·拉登說,美國陷入黑暗的一天將會很快到來,不久將有震驚世界的暴力事件發(fā)生。時隔不久,美國駐東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使館同時發(fā)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