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1935年他制訂了《陜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計劃十年內,水利惠及全省。1938年元月,李儀祉抱病赴眉縣參加渭惠渠攔河大壩合龍,回西安后病情加重,3月8日辭世,享年57歲。人民為了紀念他,墓地選在涇惠渠社樹分水閘后的張家山,自覺參加送葬的群眾達3萬人之多。公祭時,日本飛機盤旋轟炸,主持人懇求大家疏散隱蔽,然而人群卻巋然不動,場面異常感人。李儀祉的著述極為豐富,大量的水利專著和詩歌、戲劇、雜著達四百多種。1940年出版的《李儀祉先生遺著》共13冊。1981年水利部決定由治黃委員會主持編印一部《李儀祉水利論著選集》,計有論文159篇。王峻(1902-1941):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國民黨陸軍中將,蒲城縣東陳鎮(zhèn)堯堡村人。1924年赴耀縣投奔楊虎城部,1925年經楊虎城將軍介紹入黃埔軍校,為第三期學員,1926年畢業(yè)后回楊虎城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36年參加“西安事變”。1938年7月,山西戰(zhàn)局失利,奉命阻擊日寇,日寇受阻無法前進,又調一個師團的兵力圍攻永濟,王峻指揮其團,血戰(zhàn)永濟城。1939年,王竣任國民軍新編二十七師副師長、師長,1940年,奉命再渡黃河,與日寇作戰(zhàn)屢勝,擊退日軍10多次進攻,成為日寇的心腹大患。1941年5月,日軍向中條山瘋狂進攻,在指揮大家隱蔽時,不幸中彈,以身殉國,時年39歲。
包森(1911-1942):抗日名將,活捉日本天皇表弟的英雄,蒲城三合鄉(xiāng)義龍趙家村人。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3月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箲(zhàn)爆發(fā)后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獨立一師工作,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游擊區(qū)。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揮部下巧妙活捉前來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一時震動日本朝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為冀東軍區(qū)副司令員,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達盤山,全力開辟盤山抗日根據(jù)地。6月下旬設伏白草洼,與日軍激戰(zhàn)14個小時,全殲日軍一個騎兵中隊,首開冀東整連全殲日軍戰(zhàn)斗的先河。秋季冀東軍分區(qū)13團正式組建,包森任團長。1942年1月,燕山口內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個連的兵力,斃俘敵偽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當時在冀東一帶包森的大名婦孺皆知,人們親切地稱他“包隊長”“包司令”“包團長”。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內野虎山一帶與日偽一部遭遇,指揮戰(zhàn)斗中不幸胸部中彈犧牲,時年31歲。
寇遐(1884-1953):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蒲城縣陳莊村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陜西學生運動的代表人物。1906年在井勿幕影響下,參加同盟會,1908年10月,轟動中外的“蒲案”發(fā)生,他被西安師范學堂選為總代表,又被選為西安各校學生代表,負責召集會議,起草請愿書,親自到巡撫衙門交涉,積極聲援蒲城學生運動,對“蒲案”的勝利結局,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09年,寇遐從西安師范學堂畢業(yè),回到同州(今大荔),積極領導東府革命活動。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寇遐積極參加反袁逐陸斗爭。以后段琪瑞又派陳樹藩督陜,他即投身反陳斗爭。1923年10月,曹錕賂選,寇遐不為金錢所動,憤然南下,投奔孫中山,保持了革命氣節(jié)。1924年10月,馮玉祥、胡景翼經動“北京政變”,寇遐積極參加,并短期出任工商總長。1931年,楊虎城主持陜政,邀請寇遐任省政府委員、高等顧問等職。1935年,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陜,寇遐在促進張楊相互了解,消除隔閡、合作抗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寇遐生活儉樸、性格直爽,重氣節(jié)。他同情共產黨,不滿蔣介石的黑暗統(tǒng)治,拒絕競選“國大代表”,因引受到國民黨特務監(jiān)視。1949年5月,曾被國民黨裹脅到漢中、蘭州,經過多方努力,解放后才返回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寇遐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姑涝\動中,他晌應黨的號召,出賣墨跡,損獻國家,頗得社會稱贊。寇遐在書法、金石藝術方面造詣頗深,曾編輯出版《西京金石書畫集》,楊虎城的“止園”別墅落成時,就由他題寫門匾。另外,“楊虎城將軍墓碑”、“李儀祉墓碑”、“王卓亭墓碑”字,均出自其手。西安人民大廈榜書橫額,被譽為他晚年的精心之作。1953年9月6日,寇遐因心臟病在西安逝世,享年69歲。
劉吉堯:全國特等戰(zhàn)斗英雄,智取華山八勇士之一,蒲城縣大孔鄉(xiāng)太峪溝村人。1922年8月28日出生,1946年10月跟隨胡景鐸將軍在陜北橫山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民主聯(lián)軍騎六師)。在部隊歷任班長、排長、偵察參謀、偵察隊長、連長、營政治教導員、人民武警部副部長、副政委、部長,西安警備區(qū)顧問等職。在解放西北的戰(zhàn)斗中,曾參加了旬邑縣太峪堡戰(zhàn)斗、桃樹莊戰(zhàn)斗、淳化縣的章洪源戰(zhàn)斗、宣川戰(zhàn)斗、瓦子街戰(zhàn)役、乾陵戰(zhàn)斗、西府戰(zhàn)役、平民戰(zhàn)斗、潼關戰(zhàn)斗、華山的黃浦峪戰(zhàn)斗。1950年10月在全國英模大會上,授予全國特級戰(zhàn)斗英雄光榮稱號,頒發(fā)了人民功臣榮譽證章,1951年9月,出席西北軍區(qū)第一次英模代表大會,被授予西北一級戰(zhàn)斗英雄的光榮稱號。
屈復(1668-1745):清代詩人,蒲城縣罕井鎮(zhèn)人。自幼酷愛文學,八九歲就能吟詩作文章,19歲時童子試第一名,不久出游晉、豫、蘇、浙各地,又歷經閩、粵等處,前后在外奔波50年,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志操高潔,深得文人學士的器重,一些達官顯宦仰慕其才或令子弟從學,他無一接受。乾隆初年,刑部右侍郎楊超曾以“當今第一流人物”舉薦他應“博學鴻詞”,他得知后,以老病堅辭不赴。年老時思鄉(xiāng)歸里,行至中途,死于山東郯城寓所,落葉歸根的夙愿終未能實現(xiàn)。他一生寫了大量的詩作,以“異軍”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清初詩壇上,著有《弱水集》22卷(收詩2217首)、《楚辭新注》、《玉溪生詩意》、《唐詩成法》、《百硯銘》、《全唐詩樂府新解》、《杜詩評》、《王漁洋新注》、《江東瑞草集》等。
鄧祥云(1904-1939):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蒲城縣上王鄉(xiāng)張王莊人。1923進陜西陸軍講武堂,1926年受井岳秀派遺,率部南下,陶池一戰(zhàn)即勝,解蒲城之圍,支援了楊虎城堅守西安。1927年隨國民聯(lián)軍南路軍參加北伐,1932年赴耀縣入楊虎城部,1933年入黃埔軍校洛陽分校,1936年參加“西安事變”,因功績卓著,升為王竣部二營營長。蘆溝橋事變后,舉命赴平民河防前線,扼守大慶關一帶。1938年日寇攻占永濟北古城,永濟告急。守城激戰(zhàn)中,不幸身中數(shù)彈,血染沙場,時年35歲。守城將士三百多人亦陣亡。血戰(zhàn)永濟保證了三十一團安全到達中條山,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光榮的一頁,永載史冊。
李異材(1858-1937):清未民初著名的數(shù)學家和革命家,蒲城縣馬湖鄉(xiāng)富源村人。自幼聰穎好學,對于天文、數(shù)理等自然科學特別有興趣。青年時期,在農村坐館教書,他常常按圖觀天象,對恒星名目與行星運行的規(guī)律逐漸通曉。他還攻讀《算法統(tǒng)宗》、《梅氏叢書》、《則古昔齋算學》等,逐步學會幾何、代數(shù)和微積分。清光緒十四年(1888)同州府院試,加試算學,這在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科舉考試中是獨樹一幟的,因此全場童生個個目瞪口呆,而他心算后對答,引起轟動,此后被拔入三原宏道書院學習。1890年應陜西輿圖書館之聘,參加測繪地圖工作,清末至民初使用的西安府縣地圖,就是他繪制的。1893年,浙江學使徐季和聘他為幕僚,給他以“國士”待遇。此期間,他繪制了《秦晉豫三省黃河圖》。1898年,他應甘肅督學陶子方約聘,赴蘭山書院任主講。任職時一方面授徒,一方面編著了《開方數(shù)理圖說》二卷。1903年,因母病歸陜,充任省高等學堂算數(shù)教習。1904年隨四川提學使鄭叔晉入川,參加川漢鐵路勘測。1906年又返回陜西。時井勿幕受孫中山派遣,從日本回陜發(fā)展同盟會組織,他與其弟李良才及侄約祉、儀祉皆加入同盟會,人稱“一家四人口,革命黨兩雙”。1908年被推為同盟會西北分會會長,與井勿幕、景梅九等不斷發(fā)展會員,組織秘密機關,鼓吹革命。又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西安創(chuàng)辦《健本學堂》,培養(yǎng)革命干部。他還積極參與倡辦西潼鐵路,延長石油廠及北山牧場等工作,社會威望極高。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國,軍閥政客爭權奪利,使他非常失望,便憤然遁入禪學。然歷任當權者鑒于他的聲望,都聘為顧問或諮議。陜西靖國軍起,陜西督軍皖系軍閥陳樹藩請他到靖國軍根據(jù)地三原去調停。他到三原后,對舉義諸人說:“時局混亂中有此一幟,實為革命曙光。諸公努力而為。我老了,難以相助”。于是直歸蒲城故里,也不向復命。1930年,他已七十二歲,還寫成《級數(shù)比類》四卷。以后又目失明,終日靜坐。1937年8月14日以79歲高齡逝于西安。
李元鼎(1879-1944):民國時期知名民主主義革命者,蒲城縣荊姚鎮(zhèn)中街村人。1905年選送日本留學,就讀于早稻田大學,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建的同盟會。與井勿幕等陜籍同學創(chuàng)刊《夏聲》雜志,鼓吹革命。井勿幕回陜進行革命活動,他設計了“通訊橫斜格”及“縱橫連系法”,保證了通訊機密不會泄露。1909年回國,任陜西咨議局秘書長,曾以清朝“永不加賦”的祖制,抵制了清廷增征田賦稅銀的命令。1911年,參加了張鳳的秦隴復漢軍,任參議兼文書、都督府秘書長,當時都督府文告教令多出他之手。遂后任省教育司司長,倡辦三秦公學、同州師范、鳳翔二中,并先后選派百余學生出國留學。他還扶持創(chuàng)辦西安易俗社,創(chuàng)辦宣講團。1914年袁世凱派陸建章督陜,陸大肆排斥革命黨人,他憤然辭職。陜西靖國軍起,總司令于右任聘他為秘書長,靖國軍解體后,他以教書為業(yè)。1928年,國民黨中央部編纂委員會聘他為編纂,以后任監(jiān)察院委員及審計部部長。1935年春,他拒絕接受蔣介石派侍從室要員送贈的五十萬元支票,并向于右任遞交辭呈,攜家小回陜。七七事變后,他又返政壇,先后被選為國民參政會第一、二、三屆參政員。1940年1月,被推為國民參政會華北慰勞視察團團長,率團赴洛陽、南陽、江陵等抗日前線,撰寫了視察報告,揭露閆錫山、湯伯恩、胡宗南等消極抗戰(zhàn)的事實。1942年陜西省臨時參議會成立,他回陜出任議長,彈劾陜西省主席熊斌變賣沙金貪污的丑行,此即轟動一時的“黃金案”。1943年回蒲城,任《蒲城縣志》主編。翌年病逝,享年65歲。他的詩文頗豐,但僅有《老曼齋詩存》流傳。
韓望塵(1888—1971):享譽西北的民主戰(zhàn)士,蒲城縣東陽高閣韓家人。1906年入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參加了同盟會,1913年受命東渡日本留學,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反袁斗爭,投身靖國軍第三路軍楊虎城部工作。1921年直系入陜,靖國軍各部紛紛受編,總司令部被迫解散,他始終追隨楊虎城,堅持靖國軍旗幟不倒。1930年,楊虎城主陜,他出任省印花煙酒稅局局長、西安綏署參議等職。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兩次拜訪他,請其勸告楊虎城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釋放蔣介石。西安事變后,十七路軍受到迫害,他不避危險,挺身參與處理善后事宜,并出任《西北文化日報》社董事長,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夏,他在蓮湖食堂盛情宴請了路經西安的朱德一行。他又集資購買大量書籍,送往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許多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經常在他家隱蔽,都得到保護。國民黨特務盯梢、寫恐嚇信,他從不稍退。胡宗南曾擬殺他,他預先藏入西京醫(yī)院,始免于難。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撤離后,他一直與
包森(1911-1942):抗日名將,活捉日本天皇表弟的英雄,蒲城三合鄉(xiāng)義龍趙家村人。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3月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箲(zhàn)爆發(fā)后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獨立一師工作,任33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辟抗日游擊區(qū)。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揮部下巧妙活捉前來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一時震動日本朝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為冀東軍區(qū)副司令員,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達盤山,全力開辟盤山抗日根據(jù)地。6月下旬設伏白草洼,與日軍激戰(zhàn)14個小時,全殲日軍一個騎兵中隊,首開冀東整連全殲日軍戰(zhàn)斗的先河。秋季冀東軍分區(qū)13團正式組建,包森任團長。1942年1月,燕山口內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個連的兵力,斃俘敵偽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當時在冀東一帶包森的大名婦孺皆知,人們親切地稱他“包隊長”“包司令”“包團長”。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內野虎山一帶與日偽一部遭遇,指揮戰(zhàn)斗中不幸胸部中彈犧牲,時年31歲。
寇遐(1884-1953):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蒲城縣陳莊村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陜西學生運動的代表人物。1906年在井勿幕影響下,參加同盟會,1908年10月,轟動中外的“蒲案”發(fā)生,他被西安師范學堂選為總代表,又被選為西安各校學生代表,負責召集會議,起草請愿書,親自到巡撫衙門交涉,積極聲援蒲城學生運動,對“蒲案”的勝利結局,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09年,寇遐從西安師范學堂畢業(yè),回到同州(今大荔),積極領導東府革命活動。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寇遐積極參加反袁逐陸斗爭。以后段琪瑞又派陳樹藩督陜,他即投身反陳斗爭。1923年10月,曹錕賂選,寇遐不為金錢所動,憤然南下,投奔孫中山,保持了革命氣節(jié)。1924年10月,馮玉祥、胡景翼經動“北京政變”,寇遐積極參加,并短期出任工商總長。1931年,楊虎城主持陜政,邀請寇遐任省政府委員、高等顧問等職。1935年,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陜,寇遐在促進張楊相互了解,消除隔閡、合作抗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寇遐生活儉樸、性格直爽,重氣節(jié)。他同情共產黨,不滿蔣介石的黑暗統(tǒng)治,拒絕競選“國大代表”,因引受到國民黨特務監(jiān)視。1949年5月,曾被國民黨裹脅到漢中、蘭州,經過多方努力,解放后才返回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寇遐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姑涝\動中,他晌應黨的號召,出賣墨跡,損獻國家,頗得社會稱贊。寇遐在書法、金石藝術方面造詣頗深,曾編輯出版《西京金石書畫集》,楊虎城的“止園”別墅落成時,就由他題寫門匾。另外,“楊虎城將軍墓碑”、“李儀祉墓碑”、“王卓亭墓碑”字,均出自其手。西安人民大廈榜書橫額,被譽為他晚年的精心之作。1953年9月6日,寇遐因心臟病在西安逝世,享年69歲。
劉吉堯:全國特等戰(zhàn)斗英雄,智取華山八勇士之一,蒲城縣大孔鄉(xiāng)太峪溝村人。1922年8月28日出生,1946年10月跟隨胡景鐸將軍在陜北橫山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民主聯(lián)軍騎六師)。在部隊歷任班長、排長、偵察參謀、偵察隊長、連長、營政治教導員、人民武警部副部長、副政委、部長,西安警備區(qū)顧問等職。在解放西北的戰(zhàn)斗中,曾參加了旬邑縣太峪堡戰(zhàn)斗、桃樹莊戰(zhàn)斗、淳化縣的章洪源戰(zhàn)斗、宣川戰(zhàn)斗、瓦子街戰(zhàn)役、乾陵戰(zhàn)斗、西府戰(zhàn)役、平民戰(zhàn)斗、潼關戰(zhàn)斗、華山的黃浦峪戰(zhàn)斗。1950年10月在全國英模大會上,授予全國特級戰(zhàn)斗英雄光榮稱號,頒發(fā)了人民功臣榮譽證章,1951年9月,出席西北軍區(qū)第一次英模代表大會,被授予西北一級戰(zhàn)斗英雄的光榮稱號。
屈復(1668-1745):清代詩人,蒲城縣罕井鎮(zhèn)人。自幼酷愛文學,八九歲就能吟詩作文章,19歲時童子試第一名,不久出游晉、豫、蘇、浙各地,又歷經閩、粵等處,前后在外奔波50年,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志操高潔,深得文人學士的器重,一些達官顯宦仰慕其才或令子弟從學,他無一接受。乾隆初年,刑部右侍郎楊超曾以“當今第一流人物”舉薦他應“博學鴻詞”,他得知后,以老病堅辭不赴。年老時思鄉(xiāng)歸里,行至中途,死于山東郯城寓所,落葉歸根的夙愿終未能實現(xiàn)。他一生寫了大量的詩作,以“異軍”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清初詩壇上,著有《弱水集》22卷(收詩2217首)、《楚辭新注》、《玉溪生詩意》、《唐詩成法》、《百硯銘》、《全唐詩樂府新解》、《杜詩評》、《王漁洋新注》、《江東瑞草集》等。
鄧祥云(1904-1939):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蒲城縣上王鄉(xiāng)張王莊人。1923進陜西陸軍講武堂,1926年受井岳秀派遺,率部南下,陶池一戰(zhàn)即勝,解蒲城之圍,支援了楊虎城堅守西安。1927年隨國民聯(lián)軍南路軍參加北伐,1932年赴耀縣入楊虎城部,1933年入黃埔軍校洛陽分校,1936年參加“西安事變”,因功績卓著,升為王竣部二營營長。蘆溝橋事變后,舉命赴平民河防前線,扼守大慶關一帶。1938年日寇攻占永濟北古城,永濟告急。守城激戰(zhàn)中,不幸身中數(shù)彈,血染沙場,時年35歲。守城將士三百多人亦陣亡。血戰(zhàn)永濟保證了三十一團安全到達中條山,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光榮的一頁,永載史冊。
李異材(1858-1937):清未民初著名的數(shù)學家和革命家,蒲城縣馬湖鄉(xiāng)富源村人。自幼聰穎好學,對于天文、數(shù)理等自然科學特別有興趣。青年時期,在農村坐館教書,他常常按圖觀天象,對恒星名目與行星運行的規(guī)律逐漸通曉。他還攻讀《算法統(tǒng)宗》、《梅氏叢書》、《則古昔齋算學》等,逐步學會幾何、代數(shù)和微積分。清光緒十四年(1888)同州府院試,加試算學,這在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科舉考試中是獨樹一幟的,因此全場童生個個目瞪口呆,而他心算后對答,引起轟動,此后被拔入三原宏道書院學習。1890年應陜西輿圖書館之聘,參加測繪地圖工作,清末至民初使用的西安府縣地圖,就是他繪制的。1893年,浙江學使徐季和聘他為幕僚,給他以“國士”待遇。此期間,他繪制了《秦晉豫三省黃河圖》。1898年,他應甘肅督學陶子方約聘,赴蘭山書院任主講。任職時一方面授徒,一方面編著了《開方數(shù)理圖說》二卷。1903年,因母病歸陜,充任省高等學堂算數(shù)教習。1904年隨四川提學使鄭叔晉入川,參加川漢鐵路勘測。1906年又返回陜西。時井勿幕受孫中山派遣,從日本回陜發(fā)展同盟會組織,他與其弟李良才及侄約祉、儀祉皆加入同盟會,人稱“一家四人口,革命黨兩雙”。1908年被推為同盟會西北分會會長,與井勿幕、景梅九等不斷發(fā)展會員,組織秘密機關,鼓吹革命。又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西安創(chuàng)辦《健本學堂》,培養(yǎng)革命干部。他還積極參與倡辦西潼鐵路,延長石油廠及北山牧場等工作,社會威望極高。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國,軍閥政客爭權奪利,使他非常失望,便憤然遁入禪學。然歷任當權者鑒于他的聲望,都聘為顧問或諮議。陜西靖國軍起,陜西督軍皖系軍閥陳樹藩請他到靖國軍根據(jù)地三原去調停。他到三原后,對舉義諸人說:“時局混亂中有此一幟,實為革命曙光。諸公努力而為。我老了,難以相助”。于是直歸蒲城故里,也不向復命。1930年,他已七十二歲,還寫成《級數(shù)比類》四卷。以后又目失明,終日靜坐。1937年8月14日以79歲高齡逝于西安。
李元鼎(1879-1944):民國時期知名民主主義革命者,蒲城縣荊姚鎮(zhèn)中街村人。1905年選送日本留學,就讀于早稻田大學,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建的同盟會。與井勿幕等陜籍同學創(chuàng)刊《夏聲》雜志,鼓吹革命。井勿幕回陜進行革命活動,他設計了“通訊橫斜格”及“縱橫連系法”,保證了通訊機密不會泄露。1909年回國,任陜西咨議局秘書長,曾以清朝“永不加賦”的祖制,抵制了清廷增征田賦稅銀的命令。1911年,參加了張鳳的秦隴復漢軍,任參議兼文書、都督府秘書長,當時都督府文告教令多出他之手。遂后任省教育司司長,倡辦三秦公學、同州師范、鳳翔二中,并先后選派百余學生出國留學。他還扶持創(chuàng)辦西安易俗社,創(chuàng)辦宣講團。1914年袁世凱派陸建章督陜,陸大肆排斥革命黨人,他憤然辭職。陜西靖國軍起,總司令于右任聘他為秘書長,靖國軍解體后,他以教書為業(yè)。1928年,國民黨中央部編纂委員會聘他為編纂,以后任監(jiān)察院委員及審計部部長。1935年春,他拒絕接受蔣介石派侍從室要員送贈的五十萬元支票,并向于右任遞交辭呈,攜家小回陜。七七事變后,他又返政壇,先后被選為國民參政會第一、二、三屆參政員。1940年1月,被推為國民參政會華北慰勞視察團團長,率團赴洛陽、南陽、江陵等抗日前線,撰寫了視察報告,揭露閆錫山、湯伯恩、胡宗南等消極抗戰(zhàn)的事實。1942年陜西省臨時參議會成立,他回陜出任議長,彈劾陜西省主席熊斌變賣沙金貪污的丑行,此即轟動一時的“黃金案”。1943年回蒲城,任《蒲城縣志》主編。翌年病逝,享年65歲。他的詩文頗豐,但僅有《老曼齋詩存》流傳。
韓望塵(1888—1971):享譽西北的民主戰(zhàn)士,蒲城縣東陽高閣韓家人。1906年入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參加了同盟會,1913年受命東渡日本留學,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反袁斗爭,投身靖國軍第三路軍楊虎城部工作。1921年直系入陜,靖國軍各部紛紛受編,總司令部被迫解散,他始終追隨楊虎城,堅持靖國軍旗幟不倒。1930年,楊虎城主陜,他出任省印花煙酒稅局局長、西安綏署參議等職。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兩次拜訪他,請其勸告楊虎城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釋放蔣介石。西安事變后,十七路軍受到迫害,他不避危險,挺身參與處理善后事宜,并出任《西北文化日報》社董事長,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夏,他在蓮湖食堂盛情宴請了路經西安的朱德一行。他又集資購買大量書籍,送往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許多共產黨員、進步人士經常在他家隱蔽,都得到保護。國民黨特務盯梢、寫恐嚇信,他從不稍退。胡宗南曾擬殺他,他預先藏入西京醫(yī)院,始免于難。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撤離后,他一直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