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1931年任陜西稅務局局長,后又調任為陜西省鹽務局局長。1934年,楊虎城將軍籌備創(chuàng)辦堯山中學,他被吸收為校董會成員,參與捐資活動,慷慨解襄。后楊虎城將軍委任他主持建校工作,他于四月回蒲,選擇校址,設計方案、施工、督工,極為辛苦。期間拆除五岳廟廢墟時,遭士紳群眾攔阻,頗受周折。九月,堯山中學開學,他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為了解決堯山中學經費問題,他受楊將軍之托,到咸陽主持油廠創(chuàng)辦,接著又赴大荔、永豐一帶,購買洛河沿岸水地三千多畝,作為學田,他為堯山中學的創(chuàng)立、鞏固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馮驤臣(1852-1922):名滿渭北的塾師和語言學家,蒲城縣東楊鄉(xiāng)木匠馮家村人。幼時家貧,11歲時曾隨父親乞討,26歲考中秀才,當時陜西大饑,蒲城饑民暴動,殺死知縣黃傳伸,官府鎮(zhèn)壓,百姓生計大缺,父母亦皆亡。為謀生奔甘肅微縣,為曹氏飯店做傭工,曹見其老誠,將女許配為妻。蒲城平定后返回,在周圍各村坐館教書。37歲時,被補為廩生,每月有官府補助的廩膳費,生活較安。55歲時,經官府學政長期考核被薦舉為可以選拔入仕的貢生。此時已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他的侄兒馮勉之及許多學生已成為同盟會員,他受西學和當時革命思潮影響,思想猛進,寫了《革命論》一文,分析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表達了對革命的期待。1911年,他已入花甲之年,仍然招生授徒,直到1922年去世。他對古漢語研究頗深,光緒三十四年,編成《中文辨字》(亦名《中文三字歌》),是一本通俗易記,有很高實用價值的啟蒙讀本。他博覽群書,熟讀歷代詩賦,學識淵博,著有《詩稿》、《詩草》、《劬勞吟》等。
常自新(1885-1920):清末民初時期的革命志士,蒲案主角,蒲城人。清末舉人,早年肄業(yè)于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曾任蒲城縣高等小學堂教習、蒲城教育分會會長。1906年井勿幕自日本回陜,發(fā)展同盟會會員,他首批加入,任東路負責人,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常在纂修縣志和改革城鄉(xiāng)小學教育問題上,與知縣李體仁多有爭議,加之又派員清查劣紳原烈十多年管理教育的賬目,反對陜西督撫借用外債修筑西潼鐵路,引起李體仁和原烈的憤恨,蓄謀迫害。1908年10月16日,李體仁率衙役百余人,緊封縣城四門,直撲教育分會,將其拘捕,革除功名,嚴刑拷打,但他未吐一字。時人傳誦:“常銘卿,是英雄,挨了五百沒吭聲。”在獄中,他以“陜西一沙粒”為筆名撰寫文章,揭露“蒲案”事件原委,呼吁各界救援。由于被捕師生守口如瓶,李體仁、原烈等雖明知是同盟會與其作對,但苦無證據(jù)。后在省內外、國內外愛國人士聲援下,清廷將李體仁革職,全部開釋被捕師生。此后,又與焦子靜、李異材等在西安建立健本學堂,培植革命力量。辛亥西安起義成功后,任陜西省軍政府秘書、教育司次長。1914年陸建章主陜,排除革命黨人,他憤然辭職,隱居鄉(xiāng)間。1920年2月1日過洛河時,不幸失足,溺水而亡,時年35歲。
原斯健(1892-1908),蒲案死亡學生,蒲城人。1906到1907年,一批蒲城知識分子成立教育會和高等小學堂,以縣高等學堂教習常自新為會長,發(fā)展同盟會員,組織學生講演團,宣傳革命。蒲城知縣李體仁認為這是“反叛”、“大逆不道”,1908年,逮捕了他和許多學生,升堂毒打,眾師生被打得血肉模糊,目不忍睹,他更因傷重致死。蒲城學生和教育界群起抗議,陜西八十余縣的革命師生代表在西安外龍寺開會追掉,會場內外,哭聲震天,一致要求嚴懲兇手,在北京的陜西人士以及日本的同盟會員,也紛紛聲援,形成了震動西北的“蒲城學案”,史稱“蒲案”。人稱其為“西北革命者流血犧牲第一人”。
亢心栽(1906-1978),民主志士,蒲城人。先后就讀于縣高等小學堂和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1923年在三原師范發(fā)起組織青年同志共進社,1925年組織渭北青年社,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斗爭。軍閥吳新田殘害西安學生的消息傳到三原后,他組織和參與了強大的“驅吳運動”。1925年底,加入中共,1926年春,考入北京中俄大學,不久參加著名的“三一八”游行請愿,險遭槍殺。后由中共北京地方執(zhí)委會保送,在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學習結束后,參與了西安反圍城斗爭。1927年8月被捕,后獲釋。1928年,被派往渭南任中共縣委書記,負責渭南起義籌備工作。由于在起義問題上與他人意見分歧,遂被撤去縣委書記之職。在獲悉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和愛人被捕(后被殺害)后,情緒日漸消沉,脫離了中共組織。脫黨后,隱姓埋名開始了教書生涯。1930年入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學習,1934年初回國。1937年,接受楊虎城的邀請以秘書身份隨同出國,回國后,他仍回西安高中任教務主任、校長,后又歷任陜西省立政治學院教授,商?倓臻L、訓導長,陜西省教育廳秘書、第四科科長等職。1946年,經人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后赴北平任華北文法學院教授兼秘書主任,民盟北平支部委員。1948年“八一九”北平大逮捕時,他被拘押兩天。北平解放后,一面在延安大學任教,一面發(fā)起恢復民盟西北總支部,并被推選為秘書長。1949年西安解放后,到西北大學協(xié)助接管事宜,后任該校校務委員、外語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后歷任西安市第二、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xié)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xié)西安市第一、二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五、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教育工會西安市委員會副主席,還擔任民盟省市委的領導工作。在此期間,曾致力于文史資料的撰寫,1978年8月18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2歲。
張拜云(1864-1909):愛國民主志士,蒲城人。1891年中舉,授耀州學正,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后居北京,主辦《順天時報》,1900年回陜。1904年,受陜西各界推派赴京反對西潼鐵路由比利時修建,事成后返陜,任路局文牘,暗中秘密購運槍彈,招募工程隊,從事反清活動,是同盟會在陜西發(fā)展的早期會員。1908年在西安合股開設公益書局,同年,又創(chuàng)辦健本學堂,作為同盟會秘密機關。健本學堂為反清革命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胡景翼就是其中之一。“蒲案”發(fā)生后,他以省教育總會名義,要求陜西提學使余堃懲處蒲城知縣李體仁。1909年去逝,時年45歲。他善詩文,能書畫,尤善音律,隨便取幾只瓷碗,按聲音高下排列,雙手各執(zhí)一竹筷敲奏,即能成曲。
李翥儀(1898-1948):近代女教育家,蒲城人。1919年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錄取,因其母不愿女兒遠離,當年未能入學,次年再考,又以高分被北京女師大錄取,四川省宿輩吳蜀猷和陸慎言校長親自送她去女師大就學。1924年畢業(yè)后先后在陜西省立西安女子師范學校、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巴縣女子中學和重慶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28年隨族兄李儀祉離川充當秘書,后任天津《大公報》兒童副刊編輯,兼任河北女子師范學校理化教員。1930年冬回陜,參與籌辦省立西安女子中學,1936年秋開學,任校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組織師生下鄉(xiāng)搞宣傳,去醫(yī)院看護傷病戰(zhàn)士,排演文藝節(jié)目,為傷病員募集寒衣。1939年,參與籌辦儀祉農業(yè)學園,被指定為校長,1941年春學校開始招生。1947年,被確診為喉癌,翌年3月病逝于成都,時年50歲。她生活儉樸,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都用在辦學上,還拿出自己的薪俸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學生稱呼她是“校長媽媽”,社會上則享有“女教育家”的美譽。
郭堅(1887-1921):北伐時期靖國軍名將,蒲城縣平路廟鄉(xiāng)郭家村人。少有大志,豪俠自負,膽識過人,讀書時接觸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乃廣結豪杰,積極響應反清斗爭。1911年9月,率一批刀客星夜赴省與清軍作戰(zhàn),事定后,在陜西交通司任職。東路清軍犯陜時,回家鄉(xiāng)聚眾數(shù)百,占領同州。不久甘肅清軍犯陜時,又率部馳援,敗敵于通深溝。民國建立后,被編為陜西省陸軍第三混成旅巡緝營,1916年,率部據(jù)白水縣宣布獨立,首樹西北護國軍的義旗,通電討袁逐陸,進取陜北后,連克洛川等十余縣,逐陸建章離陜,奠定了陜局。陳樹藩督陜時,任陜西警備軍統(tǒng)領。1917年率部渡黃河,中陳樹藩詭計,只身逃回鳳翔。12月響應孫中山護法靖國的號召,在周至成立了陜西靖國軍,任總司令,通電全國。1918年,任第一路司令,廣東軍政府授予其陸軍少將銜。11月,入鳳翔縣城,設司令部于縣署,在鳳翔設民政廳,處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務,寶雞局勢大定,從此據(jù)關西重鎮(zhèn)鳳翔達五年之久。期間,軍紀不正,縱兵殃民,禍害百姓。1921年8月,被馮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誘殺于西安,時年34歲。郭于軍事外,尤善書法文辭,所撰寫對聯(lián),才華橫溢,書法更放逸如其人,也曾在鳳翔創(chuàng)辦“右輔中學”,出版過《捷音日報》,并成立了縣農會和天足會。
井岳秀(1878-1936):辛亥革命志士,軍閥,榆林王,蒲城人。幼年喜好武術,后畢業(yè)于陜西武備學堂。1906年,參加同盟會,任蒲城教育分會評議員,進行革命宣傳。1908年震驚中外的“蒲案”發(fā)生,清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搜至井家,其妻趙雁云臨危將同盟會文件封入壇中,埋于院中菊花下,他回后盡焚之件與名冊,保護了革命黨人安全。1910年,陜西省咨儀局成立,任常駐議員,負責籌措革命活動經費。1911年10月,西安爆發(fā)反清起義,他沖鋒陷陣,奪旗斬將,屢建戰(zhàn)功。11月任陜西北路軍統(tǒng)領,不久改任全省游擊統(tǒng)帶。12月,山西民軍告急求援,井氏兄弟受命東渡黃河,解山西之圍,阻遏清軍西犯。接著清甘軍犯陜,西路告急,即回師西征,激戰(zhàn)歧山張午原,解咸陽之危。1913年,外蒙在俄國沙皇策動下獨立,駐守在榆林的他通過交友、賽馬、拜把,力陳外附“七不可”,說服了內蒙各旗,沙皇與外蒙陰謀終未得逞。1915年,二赴榆林處理陜秦麻澗神團教案及鏟煙苗事件,1916年受命第三次開赴榆林,1917年5月黎元洪任大總統(tǒng),任命其為陜北鎮(zhèn)守使,后又改編為陜西陸軍騎兵旅。1922年冬,靖國軍楊虎城撤至陜北,他冒著危險欣然收容,力拒北京軍閥政府通緝。1923年,任西北路聯(lián)軍總司令,曹錕賜號“岳威將軍”,1924年冬,任陜北國民軍總司令。1927年,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十八師師長,1931年任陸軍第八十六師師長、陜西省政府委員,1935年,多次襲擊紅軍,1936年正月因手槍落地走火而亡。
郭炳坤(1914-1977):開國將軍,蒲城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陜西關中游擊隊政治指導員、紅二十六軍四團政治處干事、關中游擊隊指導員、第一團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qū)司令員?谷諔(zhàn)爭時期,任中共關中地委宣傳部部長,1941年起任三邊軍分區(qū)司令員、陜甘寧邊區(qū)保安司令部騎兵團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警備第三旅九團團長,1945年任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三邊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兼司令員和中共三邊地委書記。1948年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警備第三旅旅長,1949年任第一野戰(zhàn)軍四軍十一師師長。參加了荔北、扶眉、蘭州等戰(zhàn)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師政治委員、第四軍政治委員、西北軍區(qū)干部部部長、總干部管理部預備干部動員部部長,1961年起任海軍政治部副主任,1974年任北海艦隊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7年4月6日逝世,享年63歲。
楊拯民(1922-1998):原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蒲城人,楊虎城長子。1938年入延安抗大、馬列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
馮驤臣(1852-1922):名滿渭北的塾師和語言學家,蒲城縣東楊鄉(xiāng)木匠馮家村人。幼時家貧,11歲時曾隨父親乞討,26歲考中秀才,當時陜西大饑,蒲城饑民暴動,殺死知縣黃傳伸,官府鎮(zhèn)壓,百姓生計大缺,父母亦皆亡。為謀生奔甘肅微縣,為曹氏飯店做傭工,曹見其老誠,將女許配為妻。蒲城平定后返回,在周圍各村坐館教書。37歲時,被補為廩生,每月有官府補助的廩膳費,生活較安。55歲時,經官府學政長期考核被薦舉為可以選拔入仕的貢生。此時已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他的侄兒馮勉之及許多學生已成為同盟會員,他受西學和當時革命思潮影響,思想猛進,寫了《革命論》一文,分析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表達了對革命的期待。1911年,他已入花甲之年,仍然招生授徒,直到1922年去世。他對古漢語研究頗深,光緒三十四年,編成《中文辨字》(亦名《中文三字歌》),是一本通俗易記,有很高實用價值的啟蒙讀本。他博覽群書,熟讀歷代詩賦,學識淵博,著有《詩稿》、《詩草》、《劬勞吟》等。
常自新(1885-1920):清末民初時期的革命志士,蒲案主角,蒲城人。清末舉人,早年肄業(yè)于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曾任蒲城縣高等小學堂教習、蒲城教育分會會長。1906年井勿幕自日本回陜,發(fā)展同盟會會員,他首批加入,任東路負責人,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常在纂修縣志和改革城鄉(xiāng)小學教育問題上,與知縣李體仁多有爭議,加之又派員清查劣紳原烈十多年管理教育的賬目,反對陜西督撫借用外債修筑西潼鐵路,引起李體仁和原烈的憤恨,蓄謀迫害。1908年10月16日,李體仁率衙役百余人,緊封縣城四門,直撲教育分會,將其拘捕,革除功名,嚴刑拷打,但他未吐一字。時人傳誦:“常銘卿,是英雄,挨了五百沒吭聲。”在獄中,他以“陜西一沙粒”為筆名撰寫文章,揭露“蒲案”事件原委,呼吁各界救援。由于被捕師生守口如瓶,李體仁、原烈等雖明知是同盟會與其作對,但苦無證據(jù)。后在省內外、國內外愛國人士聲援下,清廷將李體仁革職,全部開釋被捕師生。此后,又與焦子靜、李異材等在西安建立健本學堂,培植革命力量。辛亥西安起義成功后,任陜西省軍政府秘書、教育司次長。1914年陸建章主陜,排除革命黨人,他憤然辭職,隱居鄉(xiāng)間。1920年2月1日過洛河時,不幸失足,溺水而亡,時年35歲。
原斯健(1892-1908),蒲案死亡學生,蒲城人。1906到1907年,一批蒲城知識分子成立教育會和高等小學堂,以縣高等學堂教習常自新為會長,發(fā)展同盟會員,組織學生講演團,宣傳革命。蒲城知縣李體仁認為這是“反叛”、“大逆不道”,1908年,逮捕了他和許多學生,升堂毒打,眾師生被打得血肉模糊,目不忍睹,他更因傷重致死。蒲城學生和教育界群起抗議,陜西八十余縣的革命師生代表在西安外龍寺開會追掉,會場內外,哭聲震天,一致要求嚴懲兇手,在北京的陜西人士以及日本的同盟會員,也紛紛聲援,形成了震動西北的“蒲城學案”,史稱“蒲案”。人稱其為“西北革命者流血犧牲第一人”。
亢心栽(1906-1978),民主志士,蒲城人。先后就讀于縣高等小學堂和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1923年在三原師范發(fā)起組織青年同志共進社,1925年組織渭北青年社,積極參加反帝反軍閥的斗爭。軍閥吳新田殘害西安學生的消息傳到三原后,他組織和參與了強大的“驅吳運動”。1925年底,加入中共,1926年春,考入北京中俄大學,不久參加著名的“三一八”游行請愿,險遭槍殺。后由中共北京地方執(zhí)委會保送,在毛澤東主持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學習結束后,參與了西安反圍城斗爭。1927年8月被捕,后獲釋。1928年,被派往渭南任中共縣委書記,負責渭南起義籌備工作。由于在起義問題上與他人意見分歧,遂被撤去縣委書記之職。在獲悉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和愛人被捕(后被殺害)后,情緒日漸消沉,脫離了中共組織。脫黨后,隱姓埋名開始了教書生涯。1930年入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學習,1934年初回國。1937年,接受楊虎城的邀請以秘書身份隨同出國,回國后,他仍回西安高中任教務主任、校長,后又歷任陜西省立政治學院教授,商?倓臻L、訓導長,陜西省教育廳秘書、第四科科長等職。1946年,經人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后赴北平任華北文法學院教授兼秘書主任,民盟北平支部委員。1948年“八一九”北平大逮捕時,他被拘押兩天。北平解放后,一面在延安大學任教,一面發(fā)起恢復民盟西北總支部,并被推選為秘書長。1949年西安解放后,到西北大學協(xié)助接管事宜,后任該校校務委員、外語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后歷任西安市第二、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xié)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xié)西安市第一、二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五、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教育工會西安市委員會副主席,還擔任民盟省市委的領導工作。在此期間,曾致力于文史資料的撰寫,1978年8月18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2歲。
張拜云(1864-1909):愛國民主志士,蒲城人。1891年中舉,授耀州學正,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后居北京,主辦《順天時報》,1900年回陜。1904年,受陜西各界推派赴京反對西潼鐵路由比利時修建,事成后返陜,任路局文牘,暗中秘密購運槍彈,招募工程隊,從事反清活動,是同盟會在陜西發(fā)展的早期會員。1908年在西安合股開設公益書局,同年,又創(chuàng)辦健本學堂,作為同盟會秘密機關。健本學堂為反清革命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胡景翼就是其中之一。“蒲案”發(fā)生后,他以省教育總會名義,要求陜西提學使余堃懲處蒲城知縣李體仁。1909年去逝,時年45歲。他善詩文,能書畫,尤善音律,隨便取幾只瓷碗,按聲音高下排列,雙手各執(zhí)一竹筷敲奏,即能成曲。
李翥儀(1898-1948):近代女教育家,蒲城人。1919年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錄取,因其母不愿女兒遠離,當年未能入學,次年再考,又以高分被北京女師大錄取,四川省宿輩吳蜀猷和陸慎言校長親自送她去女師大就學。1924年畢業(yè)后先后在陜西省立西安女子師范學校、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巴縣女子中學和重慶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28年隨族兄李儀祉離川充當秘書,后任天津《大公報》兒童副刊編輯,兼任河北女子師范學校理化教員。1930年冬回陜,參與籌辦省立西安女子中學,1936年秋開學,任校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組織師生下鄉(xiāng)搞宣傳,去醫(yī)院看護傷病戰(zhàn)士,排演文藝節(jié)目,為傷病員募集寒衣。1939年,參與籌辦儀祉農業(yè)學園,被指定為校長,1941年春學校開始招生。1947年,被確診為喉癌,翌年3月病逝于成都,時年50歲。她生活儉樸,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都用在辦學上,還拿出自己的薪俸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學生稱呼她是“校長媽媽”,社會上則享有“女教育家”的美譽。
郭堅(1887-1921):北伐時期靖國軍名將,蒲城縣平路廟鄉(xiāng)郭家村人。少有大志,豪俠自負,膽識過人,讀書時接觸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乃廣結豪杰,積極響應反清斗爭。1911年9月,率一批刀客星夜赴省與清軍作戰(zhàn),事定后,在陜西交通司任職。東路清軍犯陜時,回家鄉(xiāng)聚眾數(shù)百,占領同州。不久甘肅清軍犯陜時,又率部馳援,敗敵于通深溝。民國建立后,被編為陜西省陸軍第三混成旅巡緝營,1916年,率部據(jù)白水縣宣布獨立,首樹西北護國軍的義旗,通電討袁逐陸,進取陜北后,連克洛川等十余縣,逐陸建章離陜,奠定了陜局。陳樹藩督陜時,任陜西警備軍統(tǒng)領。1917年率部渡黃河,中陳樹藩詭計,只身逃回鳳翔。12月響應孫中山護法靖國的號召,在周至成立了陜西靖國軍,任總司令,通電全國。1918年,任第一路司令,廣東軍政府授予其陸軍少將銜。11月,入鳳翔縣城,設司令部于縣署,在鳳翔設民政廳,處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務,寶雞局勢大定,從此據(jù)關西重鎮(zhèn)鳳翔達五年之久。期間,軍紀不正,縱兵殃民,禍害百姓。1921年8月,被馮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誘殺于西安,時年34歲。郭于軍事外,尤善書法文辭,所撰寫對聯(lián),才華橫溢,書法更放逸如其人,也曾在鳳翔創(chuàng)辦“右輔中學”,出版過《捷音日報》,并成立了縣農會和天足會。
井岳秀(1878-1936):辛亥革命志士,軍閥,榆林王,蒲城人。幼年喜好武術,后畢業(yè)于陜西武備學堂。1906年,參加同盟會,任蒲城教育分會評議員,進行革命宣傳。1908年震驚中外的“蒲案”發(fā)生,清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搜至井家,其妻趙雁云臨危將同盟會文件封入壇中,埋于院中菊花下,他回后盡焚之件與名冊,保護了革命黨人安全。1910年,陜西省咨儀局成立,任常駐議員,負責籌措革命活動經費。1911年10月,西安爆發(fā)反清起義,他沖鋒陷陣,奪旗斬將,屢建戰(zhàn)功。11月任陜西北路軍統(tǒng)領,不久改任全省游擊統(tǒng)帶。12月,山西民軍告急求援,井氏兄弟受命東渡黃河,解山西之圍,阻遏清軍西犯。接著清甘軍犯陜,西路告急,即回師西征,激戰(zhàn)歧山張午原,解咸陽之危。1913年,外蒙在俄國沙皇策動下獨立,駐守在榆林的他通過交友、賽馬、拜把,力陳外附“七不可”,說服了內蒙各旗,沙皇與外蒙陰謀終未得逞。1915年,二赴榆林處理陜秦麻澗神團教案及鏟煙苗事件,1916年受命第三次開赴榆林,1917年5月黎元洪任大總統(tǒng),任命其為陜北鎮(zhèn)守使,后又改編為陜西陸軍騎兵旅。1922年冬,靖國軍楊虎城撤至陜北,他冒著危險欣然收容,力拒北京軍閥政府通緝。1923年,任西北路聯(lián)軍總司令,曹錕賜號“岳威將軍”,1924年冬,任陜北國民軍總司令。1927年,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十八師師長,1931年任陸軍第八十六師師長、陜西省政府委員,1935年,多次襲擊紅軍,1936年正月因手槍落地走火而亡。
郭炳坤(1914-1977):開國將軍,蒲城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陜西關中游擊隊政治指導員、紅二十六軍四團政治處干事、關中游擊隊指導員、第一團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qū)司令員?谷諔(zhàn)爭時期,任中共關中地委宣傳部部長,1941年起任三邊軍分區(qū)司令員、陜甘寧邊區(qū)保安司令部騎兵團政治委員、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警備第三旅九團團長,1945年任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三邊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兼司令員和中共三邊地委書記。1948年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警備第三旅旅長,1949年任第一野戰(zhàn)軍四軍十一師師長。參加了荔北、扶眉、蘭州等戰(zhàn)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師政治委員、第四軍政治委員、西北軍區(qū)干部部部長、總干部管理部預備干部動員部部長,1961年起任海軍政治部副主任,1974年任北海艦隊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7年4月6日逝世,享年63歲。
楊拯民(1922-1998):原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蒲城人,楊虎城長子。1938年入延安抗大、馬列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