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保持聯(lián)系。他任董事長的“積義興銀號”長期為共產(chǎn)黨組織代匯款項、幫購物資,他任董事長的耀縣“協(xié)建煤礦”是許多人前往陜北的秘密通道。解放后,他將父親生前窖藏金銀挖出捐獻給蒲城縣人民政府,并低價出售房地產(chǎn)及家中財物,認購勝利折實公債。抗美援朝中,再次變賣家產(chǎn),為購買飛機大炮捐獻。他的所作所為受到人民的愛戴和各級政府贊揚,先后當選為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西安市副市長。1953年夏曾列席最高國務(wù)會議,應(yīng)毛澤東主席之邀在豐澤園參加私營工商業(yè)改造問題座談會。1970年在周恩來總理關(guān)懷下,被推舉為第四屆全國人大特邀代表。1971年9月21日突患腦血栓而逝,享年83歲。
李良才(1860-1932):近代陜西杰出的戲劇家,蒲城縣馬湖鎮(zhèn)富原村人。他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西安“易俗伶學社”(簡稱易俗社)至今已九十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藝術(shù)團體,在世界上僅次于法國的芭蕾舞劇團和莫斯科藝術(shù)劇院,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作為革命者的同盟會員,他痛感中國廣大群眾文化道德素質(zhì)太低,要實行理想的民主政治,必須先興辦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智力為根本,可他又覺得學校教育太緩,戲劇雖非正規(guī)教育,但群眾喜聞樂見;谶@一認識,1912年,他和孫仁玉等人創(chuàng)辦了易俗社,他為第一任社長。易俗社成立后,聘任名藝人陳雨農(nóng)、李云亭為教練,招收學生分班上課,采取學習文化、業(yè)務(wù)訓練和演出實踐相結(jié)合的辦法,實際上是戲曲學校性質(zhì)的秦腔研究團體。易俗社的成立,使秦腔從堂會廟會戲的民間流行劇曲,轉(zhuǎn)變?yōu)閷I(yè)劇團、正規(guī)劇場演唱的獨立大型劇種,開創(chuàng)了秦腔戲劇發(fā)展的嶄新歷史。易俗社成立后,李良才便著力于劇本的創(chuàng)作和傳統(tǒng)劇目的研究和改編,著有《英雄淚》、《亡國痛》、《強項令》、《文山殉國》等,都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強權(quán)的崇高志節(jié),社會教育作用極為強烈。
王菊人(1906—1975):愛國志士,抗英名相王鼎的玄孫,蒲城人。1924年考入西安盛行德中學,1927年春加入共青團,不久加入共產(chǎn)黨。后受組織派遣回蒲城任中共蒲城區(qū)委宣傳委員及第一高小支部書記。大革命失敗后,經(jīng)介紹入楊虎城部任指導員。1929年任上尉副官,不久兼任楊將軍機要秘書。1930年,隨楊虎城部隊回陜,任十七路軍總少校秘書兼民政廳秘書。翌年秋,調(diào)任行營辦公廳機要科中?崎L。1933年春,赴日深造,九月被電召回國,說服已被蔣介石拉攏調(diào)往平綏線的第四十二師馮欽哉部返陜歸建。1936年西安事變前,與高宗民等奉命在絕密情況下,起草《為“兵諫”告人民書》、《與各省通電》、《八項政治主張》等文件,廢寢忘食,目不交睫達七屆夜。周恩來來西安時,他奉命兼任抗日聯(lián)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政治設(shè)計委員及政治處副處長,并協(xié)助南漢宸籌建十七路軍抗日同志會,負責與中共代表團通訊聯(lián)絡(luò),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不懈工作。楊虎城被拘后回西安隱居,此期間,胡宗南三次派人許以高官厚祿要其出山,均予以回絕。1944年秋冬,與郭則沉、杜斌丞、楊明軒等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同盟西北總支部籌備委員會,使民盟活動在陜西地區(qū)迅速展開。1946年,受楊拯民邀請,冒生命危險赴陜甘寧邊區(qū)關(guān)中首府馬欄,與中共關(guān)中地委書記張德生等人商討組織地方武裝開展民主運動等問題。1947年,與杜斌丞突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1949年冬,漢中脫險。次年春回到西安,被任以要職,后赴北京治病,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并安排治療事宜。1950年起,先后擔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員、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交通廳副廳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0年后,兼任陜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被選為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及民革中央委員。1975年1月4日,在西安病逝,享年69歲。
李約祉(1879-1969):著名的教育家和戲劇家,蒲城縣馬湖鄉(xiāng)富原村人。1898年與其弟儀祉同科考中秀才,次年,二人同時被選入涇陽崇實書院,后并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1904年暗救于右任,使其得免于難。1905年兄弟雙雙考入京師大學堂,后經(jīng)井勿幕介紹,在北京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1908年“蒲案”發(fā)生,兄弟二人為受害師生奔走呼吁,直至勝利。1909年,從京師大學堂畢業(yè),被委派督辦延安、綏德、榆林等地學務(wù),后任省立女子小學校長、女子中學校長,還在蒲城創(chuàng)辦了女子小學,并擔任過省教育廳督學和全國教育聯(lián)合社陜西代表,對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1931年,其父李良才發(fā)起組織西安“易俗伶學社”,他參與發(fā)起,為其父得力助手,先后兩任易俗社社長評議長、教務(wù)主任、編輯主任等職,投入秦腔戲劇改革和戲劇創(chuàng)作。1921年至1922年,他率領(lǐng)易俗社甲班學生,組成易俗分社,赴長江重鎮(zhèn)漢口演出,歷時一年半,使秦腔沖出潼關(guān),走向全國,為陜西戲劇史寫下光輝的一頁。1924年,魯迅先生應(yīng)邀赴西安講學,數(shù)次到易俗社,當時他任易俗社教務(wù)主任,負責招待魯迅,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谷諔(zhàn)爭時期,他回到故鄉(xiāng),任蒲城縣志館館長,主持續(xù)修縣志。四十年代初,受各方敦請出任蒲城縣參議會議長,常常甘冒不側(cè)為民請命。1946年,蒲城大旱,災(zāi)情嚴重。他親自到西安,請求省府主席祝紹周減緩農(nóng)民負擔。1948年,胡宗南進犯延安失敗,責怪于農(nóng)民不合作,他當面怒斥,說得胡宗南啞口無言。解放后,當選為陜西省人民代表,十年浩劫中,八十高齡的他被送回蒲城富原老家監(jiān)督勞動。1969年含恨而死,享年九十歲。他著述及創(chuàng)作甚豐,編寫了二十余個劇本,《韓寶英》、《庚娘傳》是其代表作,并有《千子鞭》、《仇大娘》、《優(yōu)孟衣冠》、《古書媒》、《假斯文》、《公館案》、《黃金宴》、《算卦騙人》、《上下詞考》、《骰子擺飯》、《潑婦》、《楊氏碑》等,對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晚年還寫了許多著述,計有《回憶錄》、《增廣關(guān)西方言鉤沉》、《風中燭影》等。
仵墉(1870-1947):民國時期著名廉吏,蒲城縣賈曲鄉(xiāng)賢坡村人。少年家貧,24歲中舉,34歲中進士。清末至民國年間,先后擔任過直隸省樂亭、祁州、安州、滄州、灤州、臨榆、長垣、昌黎、饒陽、趙縣、霸縣等縣知縣、知事、縣長達28年之久。他經(jīng)常只身著布衣下鄉(xiāng),私訪調(diào)查,審清了許多案件,平反了不少冤獄,很受當?shù)孛癖姄泶。他在滄州任知州時,遇到大水災(zāi),農(nóng)民無力繳納田賦。而秋后上司催索,他賣掉在京城的房產(chǎn),給百姓墊出田賦。1929年,蒲城大旱,他聞知后,以薪俸500元兌回,賑濟故鄉(xiāng)饑民。為表達感激之情,百姓在他的家鄉(xiāng)賢坡村立了“德行碑”。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向華北步步進逼,縣中官紳逃匿一空,而他卻堅守危城不走,張學良深受感動,推薦他擔任察哈爾省民政廳廳長,不久時局更緊,省府主席劉翼飛膽怯離任,新調(diào)主席又懼不到任。他臨危受命代理察哈爾省主席。這一時期他與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領(lǐng)導的抗日同盟軍緊密配合,為聯(lián)軍籌集糧草,堅決抗擊日寇。他寫信給家里表示自己要效法“馬援裹尸”,為國捐軀。1937年察哈爾、北平淪陷,他隱跡北平。日偽以高薪收買他任偽職,他誓死不從,貧窮使得全家衣物典當一空,日食兩頓玉米粥充饑。兒子憂憤致病而亡,他忍著悲痛告誡家人“餓死事上,失節(jié)事大,寧可全家餓死,不受日偽一粟一縷。”抗戰(zhàn)勝利后,由于生活貧困交加,加上老年喪子,以至悲痛失明。其弟聞訊,寄去路費,勸他回鄉(xiāng)。但其弟亦一貧苦農(nóng)民,寄去的錢不足川資,他又將自己的壽枋賣掉,才湊夠買三張飛機票的錢,由其女道潔、孫祖炎護送,于四六年冬回到賢坡村,行篋蕭條,兩袖清風,僅有萬民衣、萬民傘各一件。1947年春其弟病逝,他悲痛成疾,亦于同年夏病歿,時年77歲。
黨懷英(1134-1211):金代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蒲城縣懷仁(今蔡鄧慶興)人。幼時聰穎好學,1170年中進士及第,調(diào)任莒州軍事判官,后累遷汝陰縣尹、國史院編修官、應(yīng)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國史。1190年任國子祭酒,次年再升遷為侍講學士,翌年遷翰林學士。時增修曲阜宣圣廟,奉圣命撰碑文。1197年,欲告老,未準,改任兗州泰安軍節(jié)度使,他為政崇尚寬簡,深得人心。1198年,召為翰林學士。1201年受詔編修遼史,1211年卒,年七十八,謚號文獻。黨以文著稱,金代文學家趙秉文說他文風像歐陽修,詩像陶淵明、謝靈運,遮蓋了魏晉,又說他“尤工于制誥,為金開國第一。”著有《竹溪集》十卷,傳于世。他也擅長書法,以玉箸篆書而名聲大振,1204年8月,金朝廷命其寫了“泰和重寶”,鑄于錢幣上,其字筆圓潤老到,線條流動,柔中寓剛,灑脫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稱之,是錢幣遺產(chǎn)中的珍品。
王進德:明末著名書法家,蒲城縣坡頭鄉(xiāng)橋陵村人,好讀書,不慕功名,厭科舉,不求榮利,頗有晉代陶淵明氣質(zhì),少時為了學習云麾碑書法,每天早出晚歸,其“學書踐道”的故事,至今傳為美談。他一生傾心于書法研究,深得唐北海太守李邕書法之道,造詣高深,字體渾厚,蒼勁有力,他所書《城隍廟》、《衎神樓》、《百里金湯》有“蓋世無雙”之美譽。
米巖(1860-1935):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和戲劇家,蒲城縣賈曲北堡人,自幼苦讀經(jīng)史,才華卓出,但屢試不中,于是無意仕途,以教書為業(yè),曾兩次拒薦出任知縣。辛亥革命后,他設(shè)私塾廣招門徒,數(shù)次赴三原清麓書院,拜謁陜西名儒賀復(fù)齋,研討教書之道。晚年研讀關(guān)學,與關(guān)學名家蘭田牛夢周、興平張鴻山信函往一,討論交流,其認識心得收在《拜石隨筆》里。他長于文學,詩、詞、曲文皆通,著有《桃李紀傳奇》、《蘆溪文稿》、《拜石館詩草》、《蘆溪吟草》、《秦中竹枝詞》等,其中劇本《桃李紀傳奇》是一部鴻篇巨制,場次竟達一百二十出,敘寫了東閣大學士王鼎憤時憂國,以尸諫再薦林則徐這慷慨悲壯的一幕,全劇場面恢宏,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他也喜好書畫,尤其是他的書法,蒼勁、豪放、氣勢磅礴,名重一時,求者絡(luò)繹不絕。
張東白(1854-1923):著名書畫家,蒲城縣城西南半坡劉家村人。幼年好學,1894年中舉人。光緒末年,被授為漢中府教諭,赴任后看到官場舞弊及不正之風,憤然辭職。1900年,入陜西省立師范學堂教書,加入學校進步組織“自治社”。1906年,加入同盟會,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連年不斷,不滿現(xiàn)狀而回鄉(xiāng),命自己家舍為“二知園”,以農(nóng)桑為生兼以書畫。1921年靖國軍司令郭堅被誘殺,他題聯(lián):“秉性非尋常,允推當世英雄漢;蓋棺難論定,須待他年太史公。”他淡泊名利,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皖系軍閥陳樹藩任陜督時,聘他教書畫,他雖不屑前去又無由推辭,便以自由出入督軍府,須聽從教誨等為條件。在督軍府,他不管陳的閑忙,興趣一來就展紙教畫,使陳哭笑不得,遂后趁機辭絕回家。他的生活極為簡樸清苦,吃穿很不講究,家中無書案,便在破風匣上寫字作畫,他并不以此為艱,在這種情況下,窮人只要前來求字畫,他也慨然應(yīng)諾。他能演奏琵琶、月琴、三弦、嗩吶、秦琴等十多種樂器,有“蒲城第一風流人才”之譽。1923年,病逝于家中,終年69歲。于右任、邵力子、張鳳、馮玉祥、楊虎城等,發(fā)來唁電,送贈安葬費,表示對這位書畫家的深切哀悼和崇敬。
張錫極(1881-1946):堯山中學第一任校長,蒲城縣翔村陶池村人。清末求學于西安師范學堂,并參加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任蒲天縣財政局局長,1920年赴榆林任軍需處長。1926年受井岳秀派遣赴西安陜北國民軍辦事處任處長,同時楊虎城將軍聘他為高參。1926年4月劉振華率土匪鎮(zhèn)嵩軍圍困西安期間,協(xié)助楊虎城將軍處理日常事務(wù),深得
李良才(1860-1932):近代陜西杰出的戲劇家,蒲城縣馬湖鎮(zhèn)富原村人。他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西安“易俗伶學社”(簡稱易俗社)至今已九十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藝術(shù)團體,在世界上僅次于法國的芭蕾舞劇團和莫斯科藝術(shù)劇院,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作為革命者的同盟會員,他痛感中國廣大群眾文化道德素質(zhì)太低,要實行理想的民主政治,必須先興辦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智力為根本,可他又覺得學校教育太緩,戲劇雖非正規(guī)教育,但群眾喜聞樂見;谶@一認識,1912年,他和孫仁玉等人創(chuàng)辦了易俗社,他為第一任社長。易俗社成立后,聘任名藝人陳雨農(nóng)、李云亭為教練,招收學生分班上課,采取學習文化、業(yè)務(wù)訓練和演出實踐相結(jié)合的辦法,實際上是戲曲學校性質(zhì)的秦腔研究團體。易俗社的成立,使秦腔從堂會廟會戲的民間流行劇曲,轉(zhuǎn)變?yōu)閷I(yè)劇團、正規(guī)劇場演唱的獨立大型劇種,開創(chuàng)了秦腔戲劇發(fā)展的嶄新歷史。易俗社成立后,李良才便著力于劇本的創(chuàng)作和傳統(tǒng)劇目的研究和改編,著有《英雄淚》、《亡國痛》、《強項令》、《文山殉國》等,都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強權(quán)的崇高志節(jié),社會教育作用極為強烈。
王菊人(1906—1975):愛國志士,抗英名相王鼎的玄孫,蒲城人。1924年考入西安盛行德中學,1927年春加入共青團,不久加入共產(chǎn)黨。后受組織派遣回蒲城任中共蒲城區(qū)委宣傳委員及第一高小支部書記。大革命失敗后,經(jīng)介紹入楊虎城部任指導員。1929年任上尉副官,不久兼任楊將軍機要秘書。1930年,隨楊虎城部隊回陜,任十七路軍總少校秘書兼民政廳秘書。翌年秋,調(diào)任行營辦公廳機要科中?崎L。1933年春,赴日深造,九月被電召回國,說服已被蔣介石拉攏調(diào)往平綏線的第四十二師馮欽哉部返陜歸建。1936年西安事變前,與高宗民等奉命在絕密情況下,起草《為“兵諫”告人民書》、《與各省通電》、《八項政治主張》等文件,廢寢忘食,目不交睫達七屆夜。周恩來來西安時,他奉命兼任抗日聯(lián)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政治設(shè)計委員及政治處副處長,并協(xié)助南漢宸籌建十七路軍抗日同志會,負責與中共代表團通訊聯(lián)絡(luò),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不懈工作。楊虎城被拘后回西安隱居,此期間,胡宗南三次派人許以高官厚祿要其出山,均予以回絕。1944年秋冬,與郭則沉、杜斌丞、楊明軒等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同盟西北總支部籌備委員會,使民盟活動在陜西地區(qū)迅速展開。1946年,受楊拯民邀請,冒生命危險赴陜甘寧邊區(qū)關(guān)中首府馬欄,與中共關(guān)中地委書記張德生等人商討組織地方武裝開展民主運動等問題。1947年,與杜斌丞突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1949年冬,漢中脫險。次年春回到西安,被任以要職,后赴北京治病,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并安排治療事宜。1950年起,先后擔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員、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交通廳副廳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0年后,兼任陜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被選為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及民革中央委員。1975年1月4日,在西安病逝,享年69歲。
李約祉(1879-1969):著名的教育家和戲劇家,蒲城縣馬湖鄉(xiāng)富原村人。1898年與其弟儀祉同科考中秀才,次年,二人同時被選入涇陽崇實書院,后并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1904年暗救于右任,使其得免于難。1905年兄弟雙雙考入京師大學堂,后經(jīng)井勿幕介紹,在北京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1908年“蒲案”發(fā)生,兄弟二人為受害師生奔走呼吁,直至勝利。1909年,從京師大學堂畢業(yè),被委派督辦延安、綏德、榆林等地學務(wù),后任省立女子小學校長、女子中學校長,還在蒲城創(chuàng)辦了女子小學,并擔任過省教育廳督學和全國教育聯(lián)合社陜西代表,對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1931年,其父李良才發(fā)起組織西安“易俗伶學社”,他參與發(fā)起,為其父得力助手,先后兩任易俗社社長評議長、教務(wù)主任、編輯主任等職,投入秦腔戲劇改革和戲劇創(chuàng)作。1921年至1922年,他率領(lǐng)易俗社甲班學生,組成易俗分社,赴長江重鎮(zhèn)漢口演出,歷時一年半,使秦腔沖出潼關(guān),走向全國,為陜西戲劇史寫下光輝的一頁。1924年,魯迅先生應(yīng)邀赴西安講學,數(shù)次到易俗社,當時他任易俗社教務(wù)主任,負責招待魯迅,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谷諔(zhàn)爭時期,他回到故鄉(xiāng),任蒲城縣志館館長,主持續(xù)修縣志。四十年代初,受各方敦請出任蒲城縣參議會議長,常常甘冒不側(cè)為民請命。1946年,蒲城大旱,災(zāi)情嚴重。他親自到西安,請求省府主席祝紹周減緩農(nóng)民負擔。1948年,胡宗南進犯延安失敗,責怪于農(nóng)民不合作,他當面怒斥,說得胡宗南啞口無言。解放后,當選為陜西省人民代表,十年浩劫中,八十高齡的他被送回蒲城富原老家監(jiān)督勞動。1969年含恨而死,享年九十歲。他著述及創(chuàng)作甚豐,編寫了二十余個劇本,《韓寶英》、《庚娘傳》是其代表作,并有《千子鞭》、《仇大娘》、《優(yōu)孟衣冠》、《古書媒》、《假斯文》、《公館案》、《黃金宴》、《算卦騙人》、《上下詞考》、《骰子擺飯》、《潑婦》、《楊氏碑》等,對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晚年還寫了許多著述,計有《回憶錄》、《增廣關(guān)西方言鉤沉》、《風中燭影》等。
仵墉(1870-1947):民國時期著名廉吏,蒲城縣賈曲鄉(xiāng)賢坡村人。少年家貧,24歲中舉,34歲中進士。清末至民國年間,先后擔任過直隸省樂亭、祁州、安州、滄州、灤州、臨榆、長垣、昌黎、饒陽、趙縣、霸縣等縣知縣、知事、縣長達28年之久。他經(jīng)常只身著布衣下鄉(xiāng),私訪調(diào)查,審清了許多案件,平反了不少冤獄,很受當?shù)孛癖姄泶。他在滄州任知州時,遇到大水災(zāi),農(nóng)民無力繳納田賦。而秋后上司催索,他賣掉在京城的房產(chǎn),給百姓墊出田賦。1929年,蒲城大旱,他聞知后,以薪俸500元兌回,賑濟故鄉(xiāng)饑民。為表達感激之情,百姓在他的家鄉(xiāng)賢坡村立了“德行碑”。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向華北步步進逼,縣中官紳逃匿一空,而他卻堅守危城不走,張學良深受感動,推薦他擔任察哈爾省民政廳廳長,不久時局更緊,省府主席劉翼飛膽怯離任,新調(diào)主席又懼不到任。他臨危受命代理察哈爾省主席。這一時期他與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領(lǐng)導的抗日同盟軍緊密配合,為聯(lián)軍籌集糧草,堅決抗擊日寇。他寫信給家里表示自己要效法“馬援裹尸”,為國捐軀。1937年察哈爾、北平淪陷,他隱跡北平。日偽以高薪收買他任偽職,他誓死不從,貧窮使得全家衣物典當一空,日食兩頓玉米粥充饑。兒子憂憤致病而亡,他忍著悲痛告誡家人“餓死事上,失節(jié)事大,寧可全家餓死,不受日偽一粟一縷。”抗戰(zhàn)勝利后,由于生活貧困交加,加上老年喪子,以至悲痛失明。其弟聞訊,寄去路費,勸他回鄉(xiāng)。但其弟亦一貧苦農(nóng)民,寄去的錢不足川資,他又將自己的壽枋賣掉,才湊夠買三張飛機票的錢,由其女道潔、孫祖炎護送,于四六年冬回到賢坡村,行篋蕭條,兩袖清風,僅有萬民衣、萬民傘各一件。1947年春其弟病逝,他悲痛成疾,亦于同年夏病歿,時年77歲。
黨懷英(1134-1211):金代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蒲城縣懷仁(今蔡鄧慶興)人。幼時聰穎好學,1170年中進士及第,調(diào)任莒州軍事判官,后累遷汝陰縣尹、國史院編修官、應(yīng)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國史。1190年任國子祭酒,次年再升遷為侍講學士,翌年遷翰林學士。時增修曲阜宣圣廟,奉圣命撰碑文。1197年,欲告老,未準,改任兗州泰安軍節(jié)度使,他為政崇尚寬簡,深得人心。1198年,召為翰林學士。1201年受詔編修遼史,1211年卒,年七十八,謚號文獻。黨以文著稱,金代文學家趙秉文說他文風像歐陽修,詩像陶淵明、謝靈運,遮蓋了魏晉,又說他“尤工于制誥,為金開國第一。”著有《竹溪集》十卷,傳于世。他也擅長書法,以玉箸篆書而名聲大振,1204年8月,金朝廷命其寫了“泰和重寶”,鑄于錢幣上,其字筆圓潤老到,線條流動,柔中寓剛,灑脫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稱之,是錢幣遺產(chǎn)中的珍品。
王進德:明末著名書法家,蒲城縣坡頭鄉(xiāng)橋陵村人,好讀書,不慕功名,厭科舉,不求榮利,頗有晉代陶淵明氣質(zhì),少時為了學習云麾碑書法,每天早出晚歸,其“學書踐道”的故事,至今傳為美談。他一生傾心于書法研究,深得唐北海太守李邕書法之道,造詣高深,字體渾厚,蒼勁有力,他所書《城隍廟》、《衎神樓》、《百里金湯》有“蓋世無雙”之美譽。
米巖(1860-1935):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和戲劇家,蒲城縣賈曲北堡人,自幼苦讀經(jīng)史,才華卓出,但屢試不中,于是無意仕途,以教書為業(yè),曾兩次拒薦出任知縣。辛亥革命后,他設(shè)私塾廣招門徒,數(shù)次赴三原清麓書院,拜謁陜西名儒賀復(fù)齋,研討教書之道。晚年研讀關(guān)學,與關(guān)學名家蘭田牛夢周、興平張鴻山信函往一,討論交流,其認識心得收在《拜石隨筆》里。他長于文學,詩、詞、曲文皆通,著有《桃李紀傳奇》、《蘆溪文稿》、《拜石館詩草》、《蘆溪吟草》、《秦中竹枝詞》等,其中劇本《桃李紀傳奇》是一部鴻篇巨制,場次竟達一百二十出,敘寫了東閣大學士王鼎憤時憂國,以尸諫再薦林則徐這慷慨悲壯的一幕,全劇場面恢宏,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他也喜好書畫,尤其是他的書法,蒼勁、豪放、氣勢磅礴,名重一時,求者絡(luò)繹不絕。
張東白(1854-1923):著名書畫家,蒲城縣城西南半坡劉家村人。幼年好學,1894年中舉人。光緒末年,被授為漢中府教諭,赴任后看到官場舞弊及不正之風,憤然辭職。1900年,入陜西省立師范學堂教書,加入學校進步組織“自治社”。1906年,加入同盟會,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連年不斷,不滿現(xiàn)狀而回鄉(xiāng),命自己家舍為“二知園”,以農(nóng)桑為生兼以書畫。1921年靖國軍司令郭堅被誘殺,他題聯(lián):“秉性非尋常,允推當世英雄漢;蓋棺難論定,須待他年太史公。”他淡泊名利,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皖系軍閥陳樹藩任陜督時,聘他教書畫,他雖不屑前去又無由推辭,便以自由出入督軍府,須聽從教誨等為條件。在督軍府,他不管陳的閑忙,興趣一來就展紙教畫,使陳哭笑不得,遂后趁機辭絕回家。他的生活極為簡樸清苦,吃穿很不講究,家中無書案,便在破風匣上寫字作畫,他并不以此為艱,在這種情況下,窮人只要前來求字畫,他也慨然應(yīng)諾。他能演奏琵琶、月琴、三弦、嗩吶、秦琴等十多種樂器,有“蒲城第一風流人才”之譽。1923年,病逝于家中,終年69歲。于右任、邵力子、張鳳、馮玉祥、楊虎城等,發(fā)來唁電,送贈安葬費,表示對這位書畫家的深切哀悼和崇敬。
張錫極(1881-1946):堯山中學第一任校長,蒲城縣翔村陶池村人。清末求學于西安師范學堂,并參加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任蒲天縣財政局局長,1920年赴榆林任軍需處長。1926年受井岳秀派遣赴西安陜北國民軍辦事處任處長,同時楊虎城將軍聘他為高參。1926年4月劉振華率土匪鎮(zhèn)嵩軍圍困西安期間,協(xié)助楊虎城將軍處理日常事務(wù),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