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信息港新聞博濟橋,坐落在陽谷舊城東門外(今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博濟橋路西首),地處過去陽谷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jīng)之處和交通要道。因地勢低洼,適逢雨季,常使交通梗塞,極為不便。明朝萬歷25年(1597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在此處修建石橋一座,命名為博濟橋。
“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乃壽張抵東昌南北通衢,歲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沒頂,致令東西張秋之路梗塞不通,其關之居民隔若兩泮然。明萬歷二十五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架石橋三空,旁設欄桿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濟,改故道于東偏之高阜焉。” —— 據(jù)康熙五十五年《陽谷縣志》“橋梁志”
該橋以青石砌成,為拱式結(jié)構(gòu),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雖歷經(jīng)400余年風雨剝蝕,至今橋體仍堅固如初,并無陷落與斷裂現(xiàn)象。橋身東西長8.30米,南北寬5.12米,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3個。石橋的四角各有一形態(tài)逼真的石虎,橋兩側(cè)有兩排浮雕石欄。橋欄有望柱十二根,頂端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望柱間以石欄板鑲嵌,均鐫有山水、花鳥及人物浮雕圖案,如“八仙過海”、“柴王推車”、“壽星下棋”、“農(nóng)夫開山”等等,取材廣泛,雕工精細,妙趣橫生。石橋在構(gòu)造上也別具特點,整體石砌,做工細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觀,古樸大方;各部件之間,卯榫相接,嚴密無間,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
博濟橋聲名遠播還在于它有另一個名字 —— “石牛拉石車”橋。這是因為橋南西數(shù)第二塊欄板上雕有一幅石雕畫:畫面中,某一公駕牛車而去,另一人卻牽一牛犢而回,駕車人、牽犢人、牝牛、小牛犢均回首相望,依戀難舍,畫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當?shù)乩习傩沼谑欠Q它為“石牛拉石車”橋,冠以“石牛流芳”之稱。這里面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
明朝萬歷年間,江西德興縣人笪(da)一順來陽谷任縣丞。笪公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他到陽谷上任時,是自馭一母牛車而來。在任期間,母牛生下一頭小牛犢。三年后,笪一順任滿離開陽谷,堅決要求將牛犢留在陽谷。他說,小牛犢吃陽谷的草料長大,應該留給陽谷。自己一車簡素,只駕著老牛車走了。這樣,笪一順走了,而“車去留犢”、“卸任留犢”的故事和他清正無私的精神卻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深深感動著陽谷人。修建博濟橋時,人們決意永遠銘記,便將他的事跡同“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一起雕刻在了橋的護欄板上,讓他的廉潔精神流傳不朽。畫面中,一人駕車而去,一人牽犢而回,駕車人、笪公、老農(nóng)、牝牛、牛犢均回頭相望,一臉難舍,人們頓生崇敬之情。
光緒《陽谷縣志》載有《石牛流芳》詩一首:
已駕牛車子母分,
犢鳴悲切不堪聞。
石橋遺跡今猶在,
耆老指談如見君。
作者“前人”在序中曰:“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仆人留犢于邑,仍駕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濟橋上,至今猶存。”
陽谷信息港報道400多年來的風雨滄桑,博濟橋仍保存基本完好,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與發(fā)展。1999年陽谷縣舊城改造,東關西部規(guī)劃為廣場,橋保留在廣場東南角,遂在旁樹立標志牌。2004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縣政府將廣場命名為博濟橋廣場。后來,陽谷縣城區(qū)劃分三個辦事處,所在區(qū)因此橋命名為博濟橋辦事處。
“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乃壽張抵東昌南北通衢,歲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沒頂,致令東西張秋之路梗塞不通,其關之居民隔若兩泮然。明萬歷二十五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架石橋三空,旁設欄桿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濟,改故道于東偏之高阜焉。” —— 據(jù)康熙五十五年《陽谷縣志》“橋梁志”
該橋以青石砌成,為拱式結(jié)構(gòu),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雖歷經(jīng)400余年風雨剝蝕,至今橋體仍堅固如初,并無陷落與斷裂現(xiàn)象。橋身東西長8.30米,南北寬5.12米,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3個。石橋的四角各有一形態(tài)逼真的石虎,橋兩側(cè)有兩排浮雕石欄。橋欄有望柱十二根,頂端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望柱間以石欄板鑲嵌,均鐫有山水、花鳥及人物浮雕圖案,如“八仙過海”、“柴王推車”、“壽星下棋”、“農(nóng)夫開山”等等,取材廣泛,雕工精細,妙趣橫生。石橋在構(gòu)造上也別具特點,整體石砌,做工細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觀,古樸大方;各部件之間,卯榫相接,嚴密無間,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
博濟橋聲名遠播還在于它有另一個名字 —— “石牛拉石車”橋。這是因為橋南西數(shù)第二塊欄板上雕有一幅石雕畫:畫面中,某一公駕牛車而去,另一人卻牽一牛犢而回,駕車人、牽犢人、牝牛、小牛犢均回首相望,依戀難舍,畫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當?shù)乩习傩沼谑欠Q它為“石牛拉石車”橋,冠以“石牛流芳”之稱。這里面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
明朝萬歷年間,江西德興縣人笪(da)一順來陽谷任縣丞。笪公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他到陽谷上任時,是自馭一母牛車而來。在任期間,母牛生下一頭小牛犢。三年后,笪一順任滿離開陽谷,堅決要求將牛犢留在陽谷。他說,小牛犢吃陽谷的草料長大,應該留給陽谷。自己一車簡素,只駕著老牛車走了。這樣,笪一順走了,而“車去留犢”、“卸任留犢”的故事和他清正無私的精神卻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深深感動著陽谷人。修建博濟橋時,人們決意永遠銘記,便將他的事跡同“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一起雕刻在了橋的護欄板上,讓他的廉潔精神流傳不朽。畫面中,一人駕車而去,一人牽犢而回,駕車人、笪公、老農(nóng)、牝牛、牛犢均回頭相望,一臉難舍,人們頓生崇敬之情。
光緒《陽谷縣志》載有《石牛流芳》詩一首:
已駕牛車子母分,
犢鳴悲切不堪聞。
石橋遺跡今猶在,
耆老指談如見君。
作者“前人”在序中曰:“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仆人留犢于邑,仍駕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濟橋上,至今猶存。”
陽谷信息港報道400多年來的風雨滄桑,博濟橋仍保存基本完好,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與發(fā)展。1999年陽谷縣舊城改造,東關西部規(guī)劃為廣場,橋保留在廣場東南角,遂在旁樹立標志牌。2004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縣政府將廣場命名為博濟橋廣場。后來,陽谷縣城區(qū)劃分三個辦事處,所在區(qū)因此橋命名為博濟橋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