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的光輝業(yè)績。全縣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民風(fēng)淳樸,人民安居樂業(yè),她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世人所矚目。
第一部分 歷史沿革
1、陽谷名字的由來
名勝古跡
【概述】陽谷縣境內(nèi)名勝古跡眾多,每一處名勝古跡都代表著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
。ㄋ模v史事件
陽谷地理位置顯要,處于黃河與運河交界處,黃河改道、運河疏通、縣城遷址、齊魯會盟等等,歷經(jīng)時代變遷,有許多著名歷史事件至今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1、齊魯會盟于柯
柯,即今阿城!洱R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記載: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fù)予魯。
2、齊、宋、江、黃會盟陽谷
據(jù)史書記載,春秋魯僖公三年,作為周邊霸主的齊桓公約宋、江、黃三國諸候會盟于陽谷,其主要用意是聯(lián)合討伐楚國。在會盟儀式上,齊桓公還談了“無障谷,無貯栗,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等內(nèi)容,意在表達伐楚的決心。
3、晏子治阿
春秋齊景公時(前6世紀末),晏子(名嬰,字平仲)為東阿(今阿城鎮(zhèn))宰。三年間,景公聽到很多人說晏子的壞話,想罷免他。晏子說:“我知道錯在哪里了,讓我再干三年吧。”景公遂叫晏子繼續(xù)治阿。又三年,果然聽到的都是說晏子好,景公要賞賜晏子,晏子說:“這賞我不能受。”景公問原因。晏子說:“我第一次治阿,懲淫戒惰,按法辦事,不徇私情,不事權(quán)貴,因而得罪了一些人,他們在你面前凈說我的壞話,因而你認為我把事情辦糟了。后來,我改變了主意,對淫民不管,對惰民不問,決獄照顧權(quán)貴,見了貴人卑躬屈膝,所以他們又凈說我的好話,傳到你跟前,又認為我干得好了。其實,罰者正該賞,賞者正當(dāng)罰。所以,現(xiàn)今的賞賜,我不能受。”由此,齊景公知晏子賢能,任以國政,用為齊相。
4、尹子奇治阿(今阿城)
尹子奇,齊人也。新序曰:“昔子奇年十八,齊君使之治阿。既行矣,悔之。使使追之。未來阿及之,還之。已到,勿還也。使者及之,而不還”。君問其故。對曰:“臣見所與共載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是以不還。”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魏以齊使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5、設(shè)置陽谷縣及縣城遷址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東阿設(shè)置陽谷縣,“取東阿縣界陽谷亭為名”(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陽谷亭即古陽谷亭,春秋時屬齊國,故址在今平陰縣南端,因在谷山(漢代稱谷城山,今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zhèn)北)之陽而得名。 據(jù)清同治年間《山東通志》記載:隋、唐、五代至北宋年間,陽谷縣城在今縣城東十五公里處,即阿城鎮(zhèn)疊路頭村西。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縣城被河水沖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移于上巡鎮(zhèn)(今張秋鎮(zhèn)城坡村)。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再遷至孟店,即今陽谷城址。
6、李谷治水
李谷(903年-960年),字惟珍,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27歲舉進士,先后在五代后晉、后漢、后周三朝為官。后晉天福年間,擢監(jiān)察御史,歷任開封府太常丞、虞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等職。后周世宗派宰相李谷到“漲秋”治水,水患既除,將“漲秋”改為張秋。
7、開通會通河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采納壽張縣令尹仲暉建議開鑿會通河即運河山東段,起自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251里,建閘門31道,計役人工200多萬工。
8、劉大夏治河
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號東山,明華容縣人,官至兵部尚書。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決口,沖決張秋運河?xùn)|岸,決口百余丈,沖卻民房無數(shù),黃河水奪汶水入海,會通河淤塞。帝命都御史劉大夏等到張秋治河。水災(zāi)得到治理,張秋鎮(zhèn)改名為"安平鎮(zhèn)"。
9、湯顯祖逾七級
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湯顯祖坐船沿運河經(jīng)過七級,客住兩天,受到感悟,在七級一連寫了四首長詩:《陽谷田主人園中》、《陽谷助田主人宗祈雨》、《陽谷主人飲》、《雀兒行》。湯顯祖在陽谷七級留下了大名,使陽谷的歷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頁。
10、開通會通河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采納壽張下令開鑿會通河即山東運河,起自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二百五十多里,建閘門31道,計役人工二百五十多萬工。
陽谷田主人園中 宣游無滯情,端居有遙寄。 北窗何裊裊,纖襟出延吹。 宛轉(zhuǎn)曲閨通,依微連圃遞。 青華猶被隴,朱實已盈器。 南人善澆注,北叟忘機事。 坐仰密云 ,直望靈膏墜。 恢恢九夏遒,晻晻三秋至。 我行豈不永,葡萄兩抽翠。 丘園何足論,一身已如質(zhì)。 倏見漢陰人,空傷仲長志。
11、王倫起義
王倫,壽張王莊村(今陽谷十五里園鎮(zhèn)后王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壽張爆發(fā)了以王倫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這次農(nóng)民起義雖然從爆發(fā)到失敗僅僅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活動范圍也僅限于壽張、陽谷、莘縣、堂邑、聊城、臨清六縣市。該事件發(fā)生在“康乾盛世”,地理位置又處于南北交通要道大運河的岸邊,對清廷震動很大。
12、運河(陽谷段)停運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將運河在張秋南沖斷,使漕運停止。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鐵路和公路運輸興起,延續(xù)近600年之久的運河漕運斷航,縣境內(nèi)河道逐漸淤廢,節(jié)制閘也失去了調(diào)節(jié)水位的作用,陽谷縣七級、張秋、阿城等地的工商業(yè)大受影響。
13、國民黨縣黨部成立(同盟會在陽谷成立)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陽谷南街人熊觀民加入同盟會,成為陽谷縣最早的革命黨人。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熊觀民等在陽谷縣城秘密組織國民黨陽谷分部。此為陽谷最早的國民黨組織。
14、魯西第一個黨支部成立
1926年冬,在九都楊村成立魯西第一個黨支部,楊耕心任黨支部書記,楊保善任支部黨員。黨支部直屬中共山東區(qū)執(zhí)行黨委會(省委前身)。支部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在九都楊一帶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開辦農(nóng)民夜校,進行革命宣傳并發(fā)展黨的組織,成為魯西革命的燈塔。
。ㄎ澹v史人物
1、蚩尤
蚩尤,中華三大人文始祖之一(另外兩人為黃帝、炎帝),帶領(lǐng)九黎氏部落曾在陽谷一帶興農(nóng)耕、冶銅鐵、鑄五兵、創(chuàng)百藝、明天道、理教化,被歷代王朝譽為“兵主”、“戰(zhàn)神”、“九黎之君”,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曾在上古時期逐鹿中原,進行過激烈的戰(zhàn)爭,經(jīng)涿鹿之戰(zhàn),蚩尤被黃帝所擒后慘遭肢解,其頭顱葬于陽谷縣十五里園鎮(zhèn)。
2、 大舜
大舜是4600多年前的上古英雄,由于他“至孝”的名聲,和耕作、漁獵、制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人品、人格的獨特魅力,治理華夏、東夷流血爭奪的媯汭之地,使其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建都,成為雙方的貿(mào)易中心。大舜在政治上以德治國,修訂立法,建立五刑,使民族融和,天下和諧。最終,一統(tǒng)天下的大舜將帝位禪讓給禹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商均,成為歷史上偉大的帝王和原始民主制度的楷模。
3、孫臏
孫臏,字伯靈,戰(zhàn)國時齊人,孫武的后代,據(jù)《史記》載,出生在阿鄄之間。阿位于今陽谷城東北50里,遺址在今陽谷縣阿城鎮(zhèn)西北6里處。《辭!、《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以及一些文史讀物均注明其為陽谷人。孫臏運籌帷幄,指揮齊軍,兩次打敗強大的魏國,一時名揚天下,是戰(zhàn)國中期兵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孫臏兵法》一書流傳于世。
4、王彥章
王彥章(863年-923年),字子明,鄆州壽張縣(壽張今屬陽谷)人。祖王秀,父王慶宗,都因王彥章得顯貴,分別被贈左散騎常侍和右武衛(wèi)將軍。早年從軍,跟從后梁梁太祖朱溫南征北討,所至有功,常持鐵槍,騎而馳突,沖堅陷陣,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軍中因此稱其為“王鐵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壽張知事曹弼為其樹立“王公故里”碑,以紀念其忠勇。碑陰刻正楷,今尚存于陽谷縣壽張鎮(zhèn)東街。
5、申屠致遠
申屠致遠(?-1298年),字大用,先世居汴(今河南開封),金末從其父申屠義遷居?xùn)|平之壽張。致遠肄業(yè)東平府學(xué),與李謙、孟祺等齊名。致遠清修苦節(jié),恥事權(quán)貴。以忍名齋,人稱忍齋先生。又聚書萬卷,名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