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早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人類在這里聚居。境內(nèi)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水滸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釋儒道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等遺址遺跡。陽谷縣人杰地靈,英雄輩出,上古時期有伏羲氏、神農(nóng)氏、大舜、蚩尤等人文始祖在這里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晏嬰、孫臏等良相、漢唐至明清有程昱、吳凱、王倫等為代表的著名歷史人物在這里生活。陽谷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早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人類在這里聚居。境內(nèi)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水滸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釋儒道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等遺址遺跡。陽谷縣人杰地靈,英雄輩出,上古時期有伏羲氏、神農(nóng)氏、大舜、蚩尤等人文始祖在這里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晏嬰、孫臏等良相、漢唐至明清有程昱、吳凱、王倫等為代表的著名歷史人物在這里生活。近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革命運動中,出現(xiàn)了以王寅生、楊耕心、朱華亭、韓子棟、申云浦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qū)及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陽谷縣龍盤虎踞,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鄧小平、劉伯承和胡錦濤同志給這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勤勞勇敢的陽谷人民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留下了眾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新中國建立后,陽谷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lǐng)導下,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奮力拼搏、銳意進取,創(chuàng)造了可贊可頌的光輝業(yè)績。全縣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yè),她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世人所矚目。在一次聚會當中,同學們認為做得好,才是真的好,而且很早聽說陽谷縣的歷史文化的故事,希望在此解答疑惑。
第一部分 歷史沿革
1、陽谷名字的由來
名勝古跡
【概述】陽谷縣境內(nèi)名勝古跡眾多,每一處名勝古跡都代表著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
1、宓城
康熙陽谷縣志(康熙十二年)載:陽谷有宓城,相傳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宓城集屬“舊十都,距縣城六十三里”。
2、古阿邑
古阿邑位于阿城鎮(zhèn)西北,春秋時期筑成。1980年發(fā)現(xiàn),表層為漢代文化,中層為龍山文化,底層為大汶口文化層厚約2.5米,有陶器、銅器、鐵器等古器物出土。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古阿井
古阿井又名“阿膠井”,位于今陽谷縣阿城鎮(zhèn)西北5公里“東阿故城遺址”的中心。今僅存一亭,亭正面額題:“濟人壽世”四字,左右楹聯(lián)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鄉(xiāng)留此好源泉”。
4、會盟臺
康熙陽谷縣志(康熙十二年)載:會盟臺,在城南。春秋魯僖公三年齊宋江黃會于陽谷,即此。今猶存遺址。(春秋時期陽谷在今東平舊縣鄉(xiāng)王古店村東,會盟臺隨陽谷縣治的遷徙而遷徙。)
5、掛劍臺
季札,又稱公子札,春秋時吳國貴族。季札出使路經(jīng)當時徐國的北部邊境。徐國的國君與季札相見結(jié)為摯友,當季札完成出訪再路過徐國時徐君已不幸病故。季札將佩劍解下掛在墓前的樹上以贈徐君。后人為紀念季札掛劍之事修建了掛劍臺。元代時即記載有古碑刻“季札掛劍徐君墓處”。
6、孔子宿處
孔子宿處位于安樂鎮(zhèn)后屯村東?鬃又苡瘟袊,曾至此,天色已暗,再向西望有莘之野,隨從們勸說止步就宿于此。為了紀念孔子就宿于此地,清代光緒十五年(1889年)陽谷縣知事何式珍立碑于后屯。1983年被陽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迷魂陣
迷魂陣村位于陽谷縣城北6公里處,據(jù)載,戰(zhàn)國時期齊魏兩國交戰(zhàn),齊國軍師孫臏曾設(shè)“迷魂陣”于此,大敗魏將龐涓。村中至今還有一座孫臏廟。
8、倉亭津
倉亭津位于今陽谷縣高廟王鎮(zhèn)倉上村,距縣城6公里。秦時名倉亭,漢、晉時名倉亭津。《水經(jīng)注》、《述征記》及《續(xù)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都有記載。漢、唐時倉亭津為黃河的重要渡口,也是軍事戰(zhàn)略要地。
9、孟母祈蠶祠
孟母祈蠶祠,又稱孟母廟,位于石佛鎮(zhèn)平坊村南,始建于唐天寶七年!度w志》載:“孟母廟在陽谷縣東北四十里,世傳孟母祈蠶之所。”圖為孟母祈蠶祠原址。
10、文廟
文廟位于陽谷縣城內(nèi)紫石街,始建于宋代,明清時期曾多次重修擴建,形成了一個規(guī)?捎^的宮殿式古建筑群。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殿內(nèi)正位有孔子塑像,東西兩邊分列顏回、子思、曾參、孟軻“四配”塑像,其旁又各有六像,即十二哲。
11、博濟橋
博濟橋坐落在陽谷縣城東門外,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邑有縣丞笪公,名一順,居官清廉。陽谷人民為了寄托對清官的思念,刻其像于博濟橋上, 又名“石牛拉石車”。
12、海會寺
海會寺位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南街,始建于康熙年間,整體均采用硬山式建筑,結(jié)構(gòu)完整嚴謹,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磚木結(jié)構(gòu),出檐亦大,施斗拱,雕梁畫棟,實為北方清代建筑的代表作,對于研究清代建筑及宗教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13、紫荊堂
紫荊堂位于陽谷縣城南門里路西,原立有碑,上書“紫荊祠”三個大字,又名“紫荊堂”,堂側(cè)有一株參天古槐。
。ㄋ模v史事件
陽谷地理位置顯要,處于黃河與運河交界處,黃河改道、運河疏通、縣城遷址、齊魯會盟等等,歷經(jīng)時代變遷,有許多著名歷史事件至今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1、齊魯會盟于柯
柯,即今阿城。《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記載: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予魯。
2、齊、宋、江、黃會盟陽谷
據(jù)史書記載,春秋魯僖公三年,作為周邊霸主的齊桓公約宋、江、黃三國諸候會盟于陽谷,其主要用意是聯(lián)合討伐楚國。在會盟儀式上,齊桓公還談了“無障谷,無貯栗,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等內(nèi)容,意在表達伐楚的決心。
3、晏子治阿
春秋齊景公時(前6世紀末),晏子(名嬰,字平仲)為東阿(今阿城鎮(zhèn))宰。三年間,景公聽到很多人說晏子的壞話,想罷免他。晏子說:“我知道錯在哪里了,讓我再干三年吧。”景公遂叫晏子繼續(xù)治阿。又三年,果然聽到的都是說晏子好,景公要賞賜晏子,晏子說:“這賞我不能受。”景公問原因。晏子說:“我第一次治阿,懲淫戒惰,按法辦事,不徇私情,不事權(quán)貴,因而得罪了一些人,他們在你面前凈說我的壞話,因而你認為我把事情辦糟了。后來,我改變了主意,對淫民不管,對惰民不問,決獄照顧權(quán)貴,見了貴人卑躬屈膝,所以他們又凈說我的好話,傳到你跟前,又認為我干得好了。其實,罰者正該賞,賞者正當罰。所以,現(xiàn)今的賞賜,我不能受。”由此,齊景公知晏子賢能,任以國政,用為齊相。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陽谷縣的歷史文化事件最近占據(jù)各大頭條,不可避免小編也為此在網(wǎng)上收集相關(guān)知識,轉(zhuǎn)告大家,僅供參考。
4、尹子奇治阿(今阿城)
尹子奇,齊人也。新序曰:“昔子奇年十八,齊君使之治阿。既行矣,悔之。使使追之。未來阿及之,還之。已到,勿還也。使者及之,而不還”。君問其故。對曰:“臣見所與共載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是以不還。”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魏以齊使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5、設(shè)置陽谷縣及縣城遷址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東阿設(shè)置陽谷縣,“取東阿縣界陽谷亭為名”(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陽谷亭即古陽谷亭,春秋時屬齊國,故址在今平陰縣南端,因在谷山(漢代稱谷城山,今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zhèn)北)之陽而得名。 據(jù)清同治年間《山東通志》記載:隋、唐、五代至北宋年間,陽谷縣城在今縣城東十五公里處,即阿城鎮(zhèn)疊路頭村西。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縣城被河水沖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移于上巡鎮(zhèn)(今張秋鎮(zhèn)城坡村)。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再遷至孟店,即今陽谷城址。
6、李谷治水
李谷(903年-960年),字惟珍,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27歲舉進士,先后在五代后晉、后漢、后周三朝為官。后晉天福年間,擢監(jiān)察御史,歷任開封府太常丞、虞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等職。后周世宗派宰相李谷到“漲秋”治水,水患既除,將“漲秋”改為張秋。
7、開通會通河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采納壽張縣令尹仲暉建議開鑿會
- 下一篇:陽谷現(xiàn)存的古代文化寶貴遺產(chǎn)
- 上一篇:陽谷石佛的傳說
同類圖片新聞
陽谷新造防護林有補貼,環(huán)境財量
陽谷信息港報道:我不信這肯定是
陽谷信息港報道;我大中華的工人就
陽谷信息港報道:羊骨什么時候有
陽谷信息港刊登:一招教你識破催
陽谷信息港刊登:給你一個止咳嗽
陽谷信息港刊登:這個冬至不在寒
陽谷信息港報道:陽谷人你知道嗎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guān)評論
陽谷縣的歷史文化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